烧制玻璃真的好难好难一(1 / 2)
李承乾知道烧纸玻璃难,但是没有想到这么难。
这个时候的琉璃,能做成成品,是靠运气,烧制几十个,有一个看得过去,再精雕细琢一番,就成为一个工业品。
他想要大块的、结实的、透明度很好的玻璃。
要求提出来后,工匠们都用一种一言难尽的眼神看向他,好像他在说梦话。
的确,在现有的条件,李承乾提出的这个要求,不是强人所难,分明是痴人说梦。
孔颖达听着都捏断了几个胡子,他不太赞成李承乾做这个事情,成本太高了,这东西能做什么用,能改善民生还是能够提高国力?
李承乾陷入困境,左右夹击的感觉。
工匠们表现出对他的忽悠,孔颖达催着他回长安。
李承乾不得不拿出忽悠大法,先把孔颖达忽悠住。
“老师,您知道大明宫么?快有阿房宫那么大的大明宫,华夏最大夯土建筑,工匠十万人,所用的柱子,都是从岭南运到长安。
木材笨重高大,途中累死牛马无数,百姓无数啊?”
“什么?什么时候的事情?”
李承乾在他耳边偷偷说道:“就这几年吧,太子当上了皇帝,为了表示孝心,给太上皇修建的。”
孔颖达哑火了,如果是皇帝自己享受,他不信。不信李世民会这样铺张浪费,不信会没有人阻止李世民。
如果是李承乾说的这个理由,他不得不信。
尤其是他已经知道真正的玄武门之变,还有大唐皇帝太子之间的各种父慈子笑的事情。
“我做玻璃才多少钱,等有用的玻璃做好,我给我皇爷爷盖房子,保证省钱,他满意。”
孔颖达就这样被劝服了。
然后就是工匠们了,必须要给他们一点希望,才能激发他们创作的热情。
为了能够让这些人有信心,李承乾表示先试一下。
试一下之后,他才知道,真难。
首先还是温度问题。
制作玻璃需要高温窑炉来熔化原料,而古代的窑炉技术相对简陋,这基本就把新平小作坊都排除掉,还是要指望古顾两家。
这也是李承乾拉一把顾家的原因,两家一起,有点竞争才好啊。
这两家都有比较保温效果很好的窑炉,保温效果好,在某种程度就是热量不散失的少,在不停加热的情况下,窑炉内部温度才会升高。
所以第一次实验,就放在顾家的窑炉。
整个新平的陶瓷工匠都守着,人都到了,尴尬的事情也来了,根本没有办法把玻璃液体弄出来。
陶瓷制作,是已经做了胚,修型、干燥、精修、上釉,然后放入窑炉,封窑点火,烧上一段时间。
停火,等待窑炉降温,温度降了之后,再拆开窑炉,把陶瓷搬出来。
如果玻璃按照这个样子搞,就算烧成了玻璃液体,又凉透了,做不成任何造型。
如果想在途中把玻璃液体弄出来,那么高的温度,太危险了。
这中间差了一个重要的工艺。
但是为了先演示一下沙子石灰石这类的东西能烧制成玻璃,给工匠们信心,李承乾想到一个偷懒的办法。
连夜让顾家做了一个很大的浅口盘子,盘子底部能多平就有多平,还是用高岭土做的,熔点高,不会融化掉。
然后把石灰石,石英砂、不木炭灰之类的东西混合均匀,平铺在盘子底部。
一起放入窑炉,剩下的就交给温度与时间了。
这个时候,几乎没有工具和设备, 这些需要工匠们的发明与改进,切割工具、修饰工具,都需要在实践中慢慢完善。而李承乾能做的就是开个头而已。
质量更是难以控制,在烧制的时候什么都看不到,工匠很难控制玻璃制品的均匀性和质量,可能等待他们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