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神佛魔齐头突破(1 / 2)
第二百章 神佛魔齐头突破
太上长老海泼里恩出双掌,誓要一掌拍死荀天,却哪知荀天奋不顾身,不退反进,拼着受伤,“寂灭指”一指点出,点在太上长老海泼里恩法天象地的掌心,瞬间破了太上长老海泼里恩的法天象地,使其深爱重伤,于是太上长老海泼里恩飞身疾退,飞退的同时,冲着十艘大型飞行战舰组成的舰队急呼,“开火,射杀地表人。”
一声令下,“轰隆、轰隆”之声响起,舰队首舰“海泼里恩号”的舰首主副激光炮、电磁炮立即开火,电光流转之际,一粗一细两支激光束伴随着一粗一细两道电磁束朝着荀天疾射而来。
首舰开火,其他大型飞行战舰也在准备,在地心人的预估中,射杀荀天只需一舰便可,无需十舰齐发,而且十舰齐发,不但浪费,而且,还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荀天见激光束与电磁束射来,心知激光束与电磁束的速度之快,躲避是躲避不过的,唯有硬抗才行,于是,也不躲避,而是全力运转“太极轩辕诀”,调动五行之力,于身前撑起一片灵气罩,抵挡激光束与电磁束。
“砰砰砰砰”,两道激光束与两道电磁束无差别地轰在了荀天所撑起的五行灵气罩之上,五行灵气罩只坚持了片刻,便轰然炸裂,激光束与电磁束透入,复又轰中荀天,将荀天轰得倒飞万米之遥,刹时皮开肉绽,浑身遍布一道道深可见骨的伤痕,鲜血淋漓,已然重伤。
荀天心念一动,体内绿光一阵闪烁,木之力汹涌而起,全力恢复着身体伤势。
激光束与电磁束射击而过,余力透入荀天体内,从内部破坏着荀天的生理机能,荀天心念一动,丹田世界之力扑过,将激光束与电磁束剿杀。
荀天曾受天劫洗礼,天劫之力入体,被荀天吸收,最终化作荀天丹田世界的世界之力,世界之力可吞噬一切天地自然灵力,虽激光束与电磁束属于科技产物,不属于天地自然灵力,但究其根源,仍属于天地自然灵力的转化,且入体力量不多,世界之力吞噬之下,便剿杀殆尽。
丹田世界之力闪过,激光束复又被分解成光粒子,悬浮于空中,被太阳真火束缚,照亮大地;电磁束被分解成电磁粒子,回归丹田大地,化作地磁场之力。
太上长老海泼里恩见荀天被“海泼里恩号”舰首主副激光炮、电磁炮击中,刚想欢呼相庆,却猛地发现荀天只是重伤,身体并未如他想象的那般直接炸裂,不由惊愕万分,“这是什么鬼,怎么激光炮和电磁炮都打不死他。”
惊愕之际,于是冲着舰队高声不断怒喝,“杀了他,全力开火,给我杀了他。”
“轰隆、轰隆”,十艘大型飞行军舰舰首激光炮和电磁炮均都同一时间开火,电光流转,四十道粗细不一的激光束和电磁束急射而出,朝着荀天射来。
荀天大骇,双手急急挥动,全力调动五行之力与阴阳之力形成灵气罩,同时在灵气罩之中加入了世界之力,用以抵挡激光束与电磁束,阴阳之力转化、世界之力吞噬。
顿时,荀天的头顶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太极阴阳图,太极阴阳图全力旋转,带动五行灵气罩飞速转动,五行之力凝聚阻止,世界之力全力吞噬,堪堪抵挡住了激光束与电磁束。
荀天全力阻击激光束与电磁束的同时,内心急速分析道,“不行,我得突破了,只有突破至炼虚境,我的身体强度、速度才会全面提升,那样方才有些许的胜算。”
一念至此,心中怒喝一声,“神天、佛天、魔天,全力突破炼虚境。”
随着怒喝声,荀天放开境界压制,地心宫大厦之内的天地灵气瞬间沸腾,骤起成风,形成一股股旋风,汇聚在荀天的上、中、下三丹田处,直向荀天体内卷去,被荀天吸纳进上、中、下三处丹田内,丹田内的空间再次疾速扩展,世界之力疾速增长,特别是下丹田,巍然有小型宇宙之势,体内的火娃一见,睁眼跃起,环眼四顾,不断地欣慰点头,口中更是不断自语,“一方崭新的小世界,而且,潜力无限,只有神才知道它的成长尽头在哪。”
随着荀天放开境界压制,全力突破,荀天的气势也随之节节高涨,对五行之力与阴阳之力的运用更加得心应手,凝结的灵气罩更加的真实、坚固。
灵气旋风骤起,旋转涌动,也大大地影响了激光束与电磁束,激光束与电源束射击在灵气罩上,立即便被四散反弹出去,射击在空中,发出“嗞嗞”之声,幸亏烟雨瑶等人还待在地心宫大厅之内,否则,说不定就被误伤了。
上丹田内,佛天长身而起,元神与“众生极乐佛”玉石之身完美结合,全身珠光宝气,七彩蕴成,似是透明,不含一丝杂质,头顶更是佛光萦绕,形成一米大小的光圈。
佛天双手合十,口诵佛号:“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诵作南无(纳莫)阿(婀)弥陀佛,出自《观无量寿经》,“南”者是归,“无”者是命,“阿”者是无,“弥”者是量,“陀”者是寿,“佛”者是觉。
“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故诵念“南无阿弥陀佛”,是言归命无量寿觉,此乃梵汉相对,其义如此。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昔有人问禅宗的第六代祖师慧能,“念佛有何利益处?”
六祖答曰:“念此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为万世出世之妙道、成佛作祖之正因,是三界人天之眼目、是明心见性之慧灯,是破地狱之猛将、斩群邪之宝剑,是五千大藏之骨髓、八万总持之要门,十方虚空之无际、广大一性之圆明,开黑暗之明灯、脱生死之良方、渡苦海之舟航、出三界之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