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摘星(1 / 2)
“种师中?”
“刘公,说说种师中援救太原一战,以及神臂弓手的情况。”
“有的我也不清楚。”刘浩沉吟道。
种师中兵败身亡主要原因是轻进。
轻进的原因主要是宋钦宗朝堂的催促,但不能完全归罪于宋钦宗朝堂上的几个大佬。太原地理位置太重要了,一旦失守,陕西和开封两相阻隔,东京城将会孤立难援,事后局势演变也确实是这样。
而且催促种师中轻进的几个大臣表现都算是比较可以的,也包括种师道本人在内。
一是他能打,二是他手上兵力最多……
最后兵败,不仅对手强大,也包括自己人的背刺,特别是姚古。
但为什么姚古会背刺,参见姚平仲之败。
“你将你的一些猜测说出来,只说神臂弓。”方和道。
为什么呢,因为种师中援救太原时,帐下带着大量的神臂弓手,可以做一个重要的参考。
只说神臂弓那就简单了,种师中想了一下,有的情况他确实不清楚,不妨去推测。
种师中出征时号称九万兵马,究竟有多少就不知道了。毕竟那时候宋军吃空饷现象太严重,就像这次朱赵二人改制,改军制时便刻意针对了吃空饷、克扣士兵军饷、上级将领强行让属下做私活、铸造伪劣器甲四个弊政。
出现了这些现象,立即派人查问,是谁的责任,那怕是士大夫,也要立即问责,若是直接参与,严肃处理。
确实查出了一些问题,不是四大军头那边,而是后方,随即便处理了一批蛀虫。
种师中帐下实际兵力不可能有九万人,但也有七万之数,因为兵败杀熊岭之后,种师中重新整合三军,那时还有四万兵马。
至于神臂弓手没有一万,也有八千。
前面种师中获得几次小捷,但没有做到全歼,大多数敌人逃掉了,真正击毙的金兵可能不足两千之数。
反正数量不多,不然种师中早会向朝廷报捷了,或者说那时候的朝廷会给予他更多的自主空间。
或者打一个比喻,就像宗泽十三捷,当然,能胜是好事,实际真相只是无关痛痒的皮毛之胜。
其中被神臂弓手射毙的金人可能不足千数,但是一名弓手总得会射出十来支箭吧,反正射杀率肯定不足百分之一。或者再放大一点,每年宋朝制造出多少箭矢,得以千万计数,这些年用弓箭杀伤了多少敌人?
说到这里,刘浩说:“也有例外,如王舜臣。”
这个人,方和也知道,大宋箭神。
他随种朴远征河湟,羌人埋伏,种朴战死,宋军败退。
羌人派了七名勇士为先锋,王舜臣连发三箭,三人落马而死,余下四人调头就逃,又被王舜臣射穿后背,上万羌兵惊愕万分,过了好一会才反应过来。王舜臣率领三军激战四个小时,他本人连续射出上千只箭,箭无虚发,射到手指破裂,血流满臂。
最后宋军安然脱险。
提到这个猛人,刘浩也是一脸的仰慕,他也算是能打的了,若是换成他来,在拉满弓的情况下,让他连续射上两百支箭,恐怕胳膊就会射废掉。
但这样的人物,太稀少了,几乎整个北宋,也找不出两三人来。
也不是弓箭不犀利,原因有很多。有的因为力量不足,有的因为心情紧张,弓弩没有拉满,便射了出去,箭矢力道不足,杀伤力就跟不上来。
有的是因为敌人的装备问题,比如金人的重甲兵,即便换王舜臣来,也不可能七箭干掉七个勇士。
有的是超出射程范围。
有的是缺乏准头,这一条乃是最大的原因。
刘浩说了弓箭的事,方和便容易解释了。
敌人不是套在木桩上的铠甲,会跑会动会躲会趴下。就像二战战场,大毛每杀一名德国人需要近万发子弹,弹耗比最低的乃是我军,也需百余子弹。
当然,此一时,彼一时,这种跨越了好几个世纪的先进武器冒然出现在宋朝战场上,那怕完颜娄室和完颜银术可两大战神,也不知道怎么防备。
而且它与弓箭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强。
要求的是准头,而不是体力,射速快,而不是像是弓箭,得拿出箭矢装上,然后再拉满再瞄准,除非像王舜臣那样的猛人能做到连射,大多数士兵射一箭,得需要很长时间。
杀伤力明显更强。
若不是如此,方和都不会冒很大风险将它们采购过来。
有的防止人多嘴杂,传了出去,方和未说了,他说道:“到实战中,大约五十到一百发子弹能射毙一名敌人吧,但也不要小看了,如果用得好,就能获得一次像样的大捷。”
懂的人懂,不懂的人会有些听不懂。
反正刘浩是听懂了。
就像大名府两战,第二战白磷弹太狠毒,烧死了许多金人。但第一战真正烧死的金人并不多,然而因为那些大火,导致金营严重混乱,宋军乘势杀出,金人大败。
未来不知道金人会派多少兵马过来。
但是不可能合在一处的,如果揪住主力,这玩意射速快啊,噼噼啪啪,一下子干掉近万人,那会产生多大影响?
况且现在金军已经向杂牌军方和发展,不但有女真人,还有契丹和宋朝的降兵,以及常胜军和义胜军,斥候还探知,金人已经在燕云地区到处抓壮丁民夫充数。越是这种军队,越容易产生溃败,三军溃败之下,那怕是薛仁贵,也是束手无策。
有的,刘浩和方和是一样的想法,是不可能说出来了。
张浚说:“当贺。”
确实是当贺,虽然方和受了一些惊吓,但这些武器,在方和心中,远比白磷弹还要重要。
就是数量太少了,如果福阿基心不太黑,那怕凑出三分之一的数量,韩岳二人又用得好,就能在未来包上两个特大的超级饺子。
众人回去。
方和在路上问了一个问题:“诸公,昨天朱公问我发生了什么事,放在我身上,已经过去了多少小时……时辰?”
现在不说时辰,说小时,大伙也是懂的,有钟有表呢。
有人答道:“三十七个小时吧。”
“错,我只过去了三十二个小时,不懂呢,看地球仪去。”
方和说完,一乐,回宾馆休息去了。
第二天上午,护工进来打扫卫生,替方和量体温。不过方和又想到钟律师的话……
他是一个好公民,十分配合。
下午没有人进来了,方和回去。
开始做正事,也就是研究用一些简单的方法提炼石油。
相关的资料早准备好了,有的设备都准备好了,方和正在安排,赵谌带着一些大臣过来观看。
方和问:“昨天我那个问题有没有想清楚?”
有的已经想了出来,毕竟方和以前也说过一些,但就是想出来,还是觉的有些绕。
这还算是好的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那才叫绕人。
不过方和估计,爱因斯坦之所以想出相对论,恐怕也是从类似的事例里得到的启发。
现在还是准备一些设备,方和索性将那些显微镜搬了出来,让他们看各种微生物。
以前方和说,多少有些想不通,看到了这些细菌,渐渐明白过来,为什么方和如此打扮。
每次搬运,方和让所有人全副武装,搬运结束后,口罩手套全部焚烧,本人消毒液消毒,洗澡,换下来的衣服用水煮,连洗澡水都要煮开后才能倒掉。
不用的最好“静默”二十天后,才能碰它们。马上用到的,得用抹布沾上消毒水擦拭,那怕那些书籍。
还有天文望远镜,白天不能看太阳,但是夜晚就可以看月亮星星,免得以为星星真的很小,若是站的够高,用手能摘下来……
不是以做无用之功,只有将这些大臣的眼界和思维完全打开,他们才能真正地接受各种新知识。
可能有一些猛人能用儒家的思想去重新诠释,只要能接受,就无所谓了。
晚上回来睡觉。
次天过去,继续以研发提炼石油为主。
这些工匠已经渐渐适应这些新事物,不需要方和自己动手了,吩咐下去,活计便由这些工匠代做了。
方和索性又做了一件事。
他将他编写的这些书籍用u盘复制下来,再用打印机打印,复印机复印了十几份。
听说方和在复印教材,赵谌带着几个宰相一起来了。
既然大伙来了,方和顺便说一件事:“我看过了,书院不用多久便能建好。我以前说过,年龄,算术能力强。具体如何招学子,我不会过问,也没有时间过问。但必然的,会有一些关系户充斥进来。即便不是关系户,有的人动机也不纯……”
这话,连赵谌都能听懂。
宋朝虽然科举制度渐渐成熟,每届录取的进士名额太少。
明年春天也有一次。
今年解试就算了,国破家亡之时,许多州府没办法举行解试。
然后朱胜非以邸报的形式发下一道诏令,以前各州府的老解士,可以来ez参加明年春天的省试以及殿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