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兄妹情深》(1 / 1)
杨景挑着担,两头箩筐里装满了所有的家当。他是这个家的领头羊,此时好比大羊带着小羊,领头去那片绿油油的草地;弟弟妹妹走中间,背着自己的布袋小书包,手里捧着早餐吃剩的窝窝头,紧跟哥哥半走半跑;母亲断后,是喜是悲无人晓得,难以料定。
每人脚下兴奋不已,脚板踩着弯弯曲曲的山路是那样的有劲和踏实,好心情在十月的金秋阳光下,神采奕奕。一家人前行在乡间的小路上。
顷刻间,属于自己有家的那种感觉悠然而生。
十月金秋,风和丽日,桂花飘香,晚霞撒余晖,也把曹甘际这三户人家点缀得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对于那两家农户是秋收正旺的季节。只见稻田金黄,一浪荡一浪,硕果累累,好一片丰收的景象。
而月光下的茅草房,却传来一字一句,干净悦耳的读书。那童男童女之声,赛过天籁之音,听醉了山涧的眠鸟,止住了鸣虫的错叫,山泉也似乎比以往流的欢快些了。
是啊,自八月十五中秋节那晚惊魂未定过后,毕竟孩子们承受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毕竟孩子们心里的委屈不是道理所能解释的。
这三个多月的惊吓恐慌,总是让人忐忑不安,胆战心惊,疲惫不堪。此时,在这安静的夜晚,远离喧嚣杂尘,通过朗朗诗书释怀了久违的人间冷暖;虽然只有清贫几户人家,山涧孤灯不亮,人烟稀少。但孤独得安心,稀少中见祥和。茅屋再怎么样简陋,但还是属于自己的家,有家的温暖,属于自己的地盘。从读书朗朗声中,又重新再现了杨氏家族精神,展现了杨家小将们的坚强与不屈。更多的是,我们感受到了这家子今晚的欢快心情。他们饱受了人间磨难,今天终于脱离了世俗。
当然、也免不了悲凉的一面,现在是家舍四壁,茅舍连个门都没有,四壁空空,全都是茅草围墙。也正符合杜甫那句诗,正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夜夜唱的是百虫交响曲,曲曲悦诗风吟。
初入住不习惯,门外稻田蛙蛙一片叫,一家人被吵得震耳欲聋。一夜难眠。
更可怕的是三四百斤重的大野猪,半夜有事无事喜欢来游荡一下,好似担保‘巡逻’队,常常走到杨景的茅房柱子上擦身,把整个茅房擦的摇摇晃晃。
早晨有时还可以远远看到野猪,缓缓向茅舍走来,好像是来拜访的客人一样。真是人与动物相容相处,共建那人间烟火和谐。
在福建闽北的十月天算是秋末了。民间有句俗语叫:“十月小阳春”,意思是说早晚很冷,中午阳光灿烂。这个季节里,一到晚上,老天喜欢下阵雨,湿润湿润大地,同时也让劳作在田头的百姓,晚上睡个好觉。
做人一生到老,有钱没钱另码事,平安是福,清淡安逸就好。烧香拜佛也是为了保一家平安。可是谁又能避免一生无事、毫无波折?身体的健康来源于诸多方面,对于老百姓来说,最根本的是三餐米饭有饱,有条件的情况下再谈菜好汤补。
像六岁的杨柳,出生在富家,从小娇生惯养,吃饭要人喂,本身体质弱。如今突然家道中落,天天靠哥哥砍柴买米,半吃半饿过日子,体质更差了。加上刚入住大山里,水土不服,早晚气温变化无常,突冷突热最容易生病。
小孩无假,没事来,活蹦乱跳的。临近傍晚,李可娥母子仨人砍柴收工回到茅屋时,见到小杨柳在灶台边睡着了,本来每天这个点,小杨柳都生火煮饭了。也为母亲和俩个哥哥们烧好了热水,等待他们回家好用。
做为母性的第六感官最敏感了,一眼看去,小杨柳不对劲,母亲上前抱起女儿,马上脸就贴在女儿的额头试温度,感觉烫的不得了,两眼紧闭,又看掌心发紫,昏迷不醒,才知道女儿发高烧。李可娥吓得手脚瘫软,一屁股坐地上,长子杨景见状,也不知何故,赶紧去扶母亲,母亲流泪说:
“现在该怎么办?你妹妹发高烧不醒人事了,深山老林的,前没村、后没店,天又快黑了,去哪里找大夫?唯一办法,就是你赶快把妹妹背下山,送到外公家求他们救人。”
杨景不敢怠慢,也顾不上换什么干净衣服了,马上弯腰背上妹妹就跑出茅屋,谁知天公不作美,关键时刻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而来,搞得杨景一时慌了手脚,蒙了,僵立在大门口。九岁弟弟一句话提醒:
“哥哥,你不能这样冲下山,赶快穿上草鞋,脚不滑,穿上蓑衣、戴上斗笠安全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