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水仆最后讲述的故事(17)(1 / 1)
对,对,我就是傻了,我怎么会问他这个问题,阿土婆说的没错,土呆压根儿就不知道喜欢是什么意思,我们都是涅母的仆人,喜欢主人是仆人的天性,根本就无需思考,可我说的喜欢,不是土呆说的这个意思。
阿土婆知道我的喜欢是什么意思,她说喜欢就是缘份,缘就是联结,份就是关系,喜欢谁,就和谁有了联结,互相喜欢,两者便有了关系……这才是我说的喜欢。
而土呆说的喜欢,却是指:涅母的五个仆人和涅母,自创造之始便注定了主仆的关系,故此,无所谓喜不喜欢,我们都注定要为了涅母的欢喜而竭尽全力地服侍她,这就是土呆喜欢的意思。
并不注定,却因互相喜欢而成就的关系,那才能叫缘份,我豁然省悟到了阿土婆指点我的意思,我想要的是和土呆的缘份,可他却不知道除了仆人对主人注定的喜欢之外,还有什么感觉是自己生发出来的喜欢,所以阿土婆要我等……我猜想,这是因为,我们的主人涅母,她希望看到我和他有缘份,是吗?
土呆没有理会我在想什么,道:“我存了许多久远的记忆在神心小岛上,但是涅母消失之后,我却发现我再也无法存进去任何记忆,只是可以随时查询,所以,在我散形离世的时候,我不得不冒这样的风险,将我的灵力固化护佑整座小岛,却将收集灵力的座标封存在小岛上的涅母印记里。那么,如果小岛出现极端风险,被炸成粉碎,我的记忆不会消失无踪,而是被会散化的灵力带走,等待再世的我重新收聚。”
“涅母的印记,最初是留在神心小岛上的?”我模模糊糊有点儿明白土老大的意思。
“对,涅母消失之后,在神心小岛上留下了印记,只不过你们都没发现。”土呆神情平和地解释:“神心小岛是我剖心所化,我的障力在小岛上会起作用,所以我隐藏了涅母的印记,但我并不能藏起全部的印记,涅母印记的中核被我障住,未曾障住的外壳却化作了圣卷筒,这你们都看见了。前世的我在散形离世前,将收聚我灵力的座标封存在印记中核里,若是小岛真的粉碎消失,那个印记中核就会游离在这世间,绝不散化,等我收取回这个印记中核,自然也就能凭借中核收聚带着我全部记忆的灵力,并重建神心小岛。”
“原来,你刚才从大水中取回的那些散化印记,合成的就是当年涅母留在神心小岛上的完整印记?这个印记,真的能够帮你找回灵力,前世的你,早就计划好了这一切?”我低声惊呼,看着手里的凝露杯。
“可显然,还是出了我计划之外的变故。”土呆说,“不知道什么原因,本来被我的灵力封固的印记中核,在几千年前,甚至有可能更早,就散化成了片片印记,游离在神心小岛之外。其中最大的一片,被土族的那位巫修行勘破,吸取到自己身上,并通过本系的轮回传承,一代一代转递至今。由于自他以后,印记从未能开启,土族的巫并不知道这个印记与我的灵力相关。直到神心小岛在三十三年前,被炸成齑粉,残存的印记中核也游离在外,并且在小凝露死时被引咒吸取,又因为林子五岁时的奇遇,印记得以再次开启,这才重新显现于世间。”
“印记重现,应该是为了要找你,不会仅仅因为林子吧?”我怀疑地问,“那时候的小林子,只是我的落凡体,她听了阿土婆的话,才知道这世间有个呆仔和自己有缘,印记总不会是为了无知的我而开启的吧?”
“对,不是因为你,是因为我。印记每次开启,其实都是因为我,只不过,需要你同时为引。”土呆肯定地说道:“前世的我,用自己的全部灵力护佑神心小岛,对极端风险自然更要防范,所以我将收集灵力的座标封印在涅母印记里时,留下了一个开启的引子。若是神心小岛消失,我的灵力被击散,那么,对应护佑神心小岛的土族仆人就必然会变成一个没有灵力的土族呆瓜。印记中核游离这世间,只要有机会被牵引到那个没有灵力的土族呆瓜,就会主动开启显现。其实在第一次,印记被牵引感应的就是我,那一年我九岁,通过幻影草,我看到了你的存在,土族人天生有着在时间长河里遨游的本领,我虽无灵力,却受印记牵引的影响,莫名感应到之前四年小凝露的伤悲,由此为你感到十分担心,当时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担心,就把你当成是自己的凡人妹妹,怕土孜婆拐带你,甚而至于写进日记里,还被土孜婆看见,就这样,导致印记第一次开启,涅母在你的心灵中,种下了你与呆仔有缘的念头。那第一次,在印记开启之前,你还谈不上喜欢我吧?可单凭我一厢情愿对你的担心,印记也就开启了。”
“为什么,总是在你看不见我的时候,你会为我担心?”我痴痴地问。
“我现在也不知道。”土呆说,“我与此相关的记忆,一定十分久远,被我封存在神心小岛上,现在被我散化的灵力带走。等到涅母的印记再度开启,我找回封存在内的座标,收回我的全部灵力,大概也就能知道是为什么了。但我已大致推断出来,我对你的这份担心,源自于土呆没有灵力。因为,我每次为你担心,第一个念头都是,若我仍有灵力,就不必为你担心了。所以,我在涅母印记里留下的那个开启之引,必然是一个因果律,因为我没有灵力,我就要为你担心。这个因果律,在你还是五岁落凡体的时候,仅凭幻影草的显象,都能引发,可见,当年我留下这个因果律时,并不需要特别强烈的牵引,只要符合因果,就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