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玉米可以吃了(1 / 1)
周末,李昭又带着苏雅回家去了,两人现在的关系已经稳定下来了,李昭已经在想什么时候结婚了,他的想法是尽快。两人本来就已经认识了几年,再经过这一段时间的相处,李昭觉得时间也差不多了。 现在李星已经改为一到两个月回家一次,每天除了上学,就是在医院里实习,最近都不可能频繁的回去了。王珺现在要回家也只能跟着李昭他们一块了,这次就是骑着李昭的自行车,和两人一起回去的,这样有个照应。 现在李星的复习也走上了正轨,果然如李昭所想的那样,他的老师总结的那些书目果然是有问题的,虽然内容上差不多,但深度上确实和医科大的没法比。他老师推荐的书目只能算是科普,只是大概解释了原因,但本质的内容差不少。 考试的时候一旦遇到这样的题目,按照老师给的书目最多只能拿到一小半的分。这也是他们这些中专生很难直接考上大学的原因所在,你都不知道该复习什么书,又怎么能符合别人的要求呢,所以书目也是一种考验。 还是有关系好办事,医院里的医生听说李星准备考医科大,还有医生回学校的时候,顺便帮李星打听了该复习哪些书,就这样,李星不但搞定了该复习的书,更是连笔记都有,有不懂的,还可以直接问医院里的同事。 这样的情况下,李星基本上已经有八九成的可能考上医科大了,最后那一两成,主要看临场发挥。这样就已经很不错了,已经走在了很多人的前面,占尽了优势,如果这样李星还考不上,那只能想办法让他读大专了,因为他不是那块料。 回家先是检查一番各个项目,还别说,现在和农业部挂上钩以后真的有了很大的不同,现在村里常有农业部委派来的农业专家指导,各个项目都有不少改变。 效果比李昭这个二把刀弄得强多了,一番检查后发现,蚯蚓养殖现在不再是单一品种,虽然没有像军垦农场那样有很多品种,但也变成了三种,现在也是在做对比试验,看来应该是军垦农场筛选出来的。 放到这边也是和军垦农场的进行对比,看看不同人养,会有多大差异,如果影响不大,那么就算是可以进行推广了。当然能这么快走到这一步还是李昭的功劳,毕竟他几年时间的培育,已经让养殖有了一定的规模,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而现在有了各方面专家的出手,虽然时间还不长,但已经有了不少突破。其中最关键的菌种筛选,现在就已经有了突破,当然具体情况李昭没有问,不过效果比李昭自己培养 的强了不少,总体上来说,原料处理上可以减少两三天。 蘑菇等菌类种植也已经开始了,不是李昭搞得那种试验,而是真的开始种植了,现在搞了有几亩地,李昭看了看,主要是平菇,也就是平时吃的最多的那种。 问了技术人员才知道,原来平菇种植已经开始推广,去年就有地方种植成功了,李昭他们村是这次推广种植的一个示范点。其他菌类种植还是处于摸索阶段,比如军垦农场种植的木耳,现在还会不时出现各种问题,也算是处于摸索阶段。 看完村里的情况,李昭也是大大的松了口气,农业上面自己毕竟不是专业的,只是有想法,但实施起来还是有些力不从心的,很多细节李昭处理的都很粗糙。 不说别的,就单说养蚯蚓,李昭也只是将项目搭起来了而已,这不是李昭的技术有多强,仅仅是因为蚯蚓自身生命力顽强,从蚯蚓的分布我们就能看出端倪。只要条件差不多,就可以养的活蚯蚓,这完全得益于蚯蚓的自适应能力。 现在则是不同了,现在只需要自己把握住大方向,技术的事情直接交给专家就可以了。由于生态农业的想法是自己提出来的,这些专家对自己还是非常尊重的,这不,知道自己回来看看,身边就随时跟着人,给自己解释各种操作的原因。
看来随着后续规模的扩大,村民们过上好日子是指日可待了。最多三五年的时间,李家村的各个项目都将走向成熟,到时候各种机器也能基本能到位,未来采用机械化耕种,村民们的收入也就有了保障。 看完各个项目,李昭也就回家了,现在正是吃嫩玉米的时候,也是为了节约粮食,所以村里每天都会固定掰一些作为辅粮。苏雅也是这个目的,她以前想吃嫩玉米还是比较麻烦的。 刚回到家,李昭就看到苏雅已经啃上了。坐在小凳子上,双手拿着玉米的两端,像个小仓鼠一样,不时啃上一口,而且由于太烫,还要不时换手拿。看到这一幕李昭不由得一阵好笑,平时挺注重自己形象的,这得有多爱吃嫩玉米啊。 想着就走进厨房,洗好手拿出一根筷子,帮着她把筷子插进玉米芯,再交给她。然后就是看着她一副见了鬼的表情,很是好笑,不由得说道:“这都没想到啊,你是有多爱吃嫩玉米啊,馋嘴成这样?” 说来也是,从根据地走出来的人,是最能体会物资匮乏的,如嫩玉米这种,小时候都是他们盼着的美食,一年也就吃上三两次。家里可都舍不得这么吃,浪费粮食,每年也就是尝个鲜罢了。 苏雅也是 有什么说什么:“小时候就爱吃,这又有几年都没有吃过了,特别想念小时候的味道。着急吃,就没想那么多,直接上手拿了,烫死我了。”说着还向李昭展示自己被烫的发红的手。 看着心满意足的啃着玉米的苏雅,李昭也是一阵幸福,有什么能比这一刻更能让自己开心呢?走回厨房,自己也如法炮制,拿着一根玉米啃了起来。 中午,自己老爹回来,看到李昭就问道:“上次带回来的粮票是怎么回事,怎么还有五百斤这样的米票?”这是真的被吓到了,要知道五百斤的米票可是不得了的事情,那可是细粮,而且是北方相对比较少的细粮。 “我也不清楚,只知道是上级给的,我又用不到这么多的粮食,就让带回来了。村里如果需要,可以直接去买,如果不需要,我也只能拿去送给苏叔叔他们了。”李昭确实不需要这么多粮票,五百斤的大米,每天都吃白米饭,估计也足够李昭和苏雅吃一年的。 李父想了想,说道:“村里倒是用不了这么多,没必要那么浪费,倒是可以买回来一些分给村里的孕妇、老人。但是全买又太浪费了,要一百多块,不划算。” 看到老爹犹豫,李昭说道:“也可以过年的时候每家都发一些,也让村里过个好年,今年咱们这没受什么影响,丰收是肯定的,但估计也留不下多少粮食。这几百斤大米正好可以在过年的时候分给各家,票就写我捐给村里的吧,平时他们也都挺照顾我的,这些年我折腾的事情,他们也都很配合。” “至于其他的粮票你也看着安排吧,你可比我更知道该怎么用。”李昭说的可是实话,对于如何管理村子,李昭的理解那是拍马也赶不上自己老爹。要知道村里不只有管理,更有人情、亲情,特别是现在大集体,哪里处理不好,就会引起不必要的矛盾,需要照顾所有人的情绪才行。 当然对于弱者的同情心都还是有的,但救急不救穷,有些人纯粹只是懒惰,这样的人哪怕再穷,也是不能帮的。村里可是为了这些懒人费尽了心思,有些人还很奇葩,宁愿少工分、少吃饭也不愿意多干活。 对于这样的人,开始的时候也是没辙,后来还是李昭建议对于这样的人,就是民兵训练的时候,加训再加训。当然这一招对付年轻人还行,有些年龄五六十的也这样,李昭也是没招,只能按规矩来,保证饿不死而已。 时间很快,傍晚回到四合院,这次李昭带回来了不少嫩玉米,准备每家分两根,这已经不少了,也就意思一下,再多李昭也不敢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