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杜殇(2 / 2)
当房玄龄和魏征长孙无忌等一些大臣听到杜如晦去世的消息时,他们立即停下了正在讨论的国事,面露惊愕之色。他们知道,杜如晦的去世对于李世民和国家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长孙无忌率先开口,他皱着眉头看着李世民,试图安慰他:“陛下,请节哀顺变,保重龙体。”
秦琼紧随其后,他跪在地上,叩首道:“陛下,杜宰相去世是我大唐之不幸,他功勋卓着,令人敬仰。我们将怀念他的贡献!”
房玄龄则默默地站在一旁,眼中闪过一丝悲痛。他想起与杜如晦多年的友情和共同经历的岁月,心中不禁感到一阵凄凉。
随着杜如晦的逝去,李世民的心被悲痛笼罩,刚准备今年大展宏图的雄心,已经消失无踪。他决定辍朝三日,以此表达对这位股骨之臣的深深敬意和哀悼。
李世民亲自前往杜如晦的府邸,以示尊崇,那府邸现在犹如一片寂静的墓地,令人心中沉痛。他看着那些来吊唁老臣的身影,心中的悲痛如潮水般翻涌,却无法言说。
他亲自为杜如晦撰写了墓志铭,字里行间充满了敬意和怀念。杜如晦的好友,唐初的书法家虞世南,用他的妙笔为这篇墓志铭上了色,使得这份敬意更加鲜活。
然而,尽管做了这么多,李世民内心的悲痛却丝毫没有减轻。他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突然涌起一种夕阳西下的感觉。或许,这不仅是杜如晦生命的结束,也是他们这个时代的结束。
此时,杜如晦的长子杜构还在关内未能赶回,而长孙无忌已经安排了八百里加急前往关内召回。李世民的心中既有期待,又有无尽的悲痛。他期待着杜构能够赶回,为他父亲送别,同时也害怕这最后的告别会让他心中的悲痛达到无法承受的地步。
在这生死交织的边缘,李世民的目光中充满了深邃的哲理和对未来的迷茫。
此刻这个国家的运势可以说是即将引来一个新篇章,只要能推行沈无忧提出的新政,大唐就能打开天地换新颜。只是在他们这些人不在以后,承乾以后能否继往开来?
这两日朝堂都没有早朝,沈无忧打算在明天动身前往五台山,再从五台山出发前往抚州。
因前次遇刺,李世民再次给沈无忧一千侍卫护行,加上五台山的一千人,光是侍卫就有两千了。而李恪就没有必要了,只要跟着沈无忧平安到了抚州。地方军权和政权都在他自己手上,江南之地本就富饶,这一点就连他母亲杨妃都没有担心过。
沈无忧在朝堂上受到了李世民的亲自嘱咐,要他务必小心行径,毕竟前次遇刺事件仍旧历历在目。
沈无忧在离开长安前去了杜府吊唁,在离开后又在长安河写下了一首词用来吊唁杜如晦:
白道如山,承平需杰,耐是贤才与不才。况慈祥恺悌,难逢当代,宽洪博大,可羡如台。灌口先生,望州坡老,那个高名哪个陪。吾思业,仰莱国公不朽,房政杜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