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帕隆藏布峡谷(1 / 2)
四月的大唐,繁忙而生机勃勃。全国各地的人们都在忙碌着春耕,田野里是一片片繁忙的身影。而在吐谷浑战场,李靖的军队已经深入吐谷浑的腹地,展开了决定性的战役。
按照沈无忧所知道的,这次历史性的战役只经过了短短的四个月就宣告结束。然而,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沈无忧的干预引发了蝴蝶效应。一直伺机而动的唐朝外部敌人——吐蕃,开始对这次战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虽然曾经将他的女儿献给李世民,以表达对唐朝的友好,但在李靖攻打吐谷浑之后,吐蕃与唐朝之间的一些问题开始浮出水面。那些曾经签署的条约,吐蕃似乎已经不再打算遵守,反而发动了对唐朝领土的侵略。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打乱了原有的历史进程。李靖的军队不得不分出部分力量来应对吐蕃的侵略,原本计划在吐谷浑的军事行动被迫放缓。李靖面临了两线作战的困境,他必须同时应对吐蕃和吐谷浑的挑战。
在这个关键时刻,李靖已经敏锐地察觉到了吐蕃的异常反应。他派遣的斥候不断传来消息,报告吐蕃正在频繁地调动小规模的部队,对唐朝实行疲兵之策。
李靖深知这其中的意图,他判断吐蕃是想通过这种手段来消耗唐朝的兵力和精力,制造疲惫和混乱,从而在唐朝的防线上制造薄弱环节。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李靖开始调整战略部署,他决定采取一种策略来打破吐蕃的阴谋。
首先,他命令一部分军队在边境线上保持警戒,严密监视吐蕃的动向。同时,他秘密派遣苏定方改变原有计划,进行深入敌后的任务,对吐蕃的后方进行突袭和破坏,以此打乱吐蕃的部署,削弱其战斗力。
苏定方这个时候已经展现名将的潜质,他深知战场上情势千变万化,必须灵活应对。接到李靖的密报后,他明白了吐蕃的动向和意图,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如果大唐占领了吐谷浑,那么吐蕃的边境安全也将受到威胁。因此,他决定改变原有的绕后战略,转而扰乱吐蕃和吐谷浑两国中间的边境。
为了达成这一战略目标,苏定方把目光看向了远处的薛礼,这段时间薛礼一直活跃在战场上。胆大、心细、勇武过人这三个特点,让苏定方对薛礼的印象非常深刻。本来以为薛礼是托关系过来混军功的,没想到这薛礼也是打起来不要命的那种,好在薛礼力气确实大,武艺经过战场的锤炼已经逐渐成熟。
在战斗中,薛礼总是愣头青的性格,永远不知道害怕是何物。他的力气非常大,能够单手使用长矛,并且能在战马上快速的和强弓进行切换。很少有人能躲过他的追击,目前已经带着他的队伍获得了不少的军功。
苏定方叫来薛礼把事情原委交代清楚后,询问薛礼是否愿意深入敌后,毕竟要在吐谷浑和吐蕃两国边境破坏,这项任务应该是整个战场上最危险的地方。随时都能进入孤立无援的状态,一旦遭遇精锐部队追击,基本上可以宣告溃败了。
薛礼听完明白过来了,这是要去切断吐蕃和吐谷浑之间的道路,同时还要切断两国的通信。在这段时间里,没有任何办法输送补给,全部都要靠他们自己去劫掠。这项任务不仅危险,而且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运气成分。
薛礼不由得想起了自己临走前东家交代的话,要他保全自己,不要冒险。但是这时候,他又想起了另一句话“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这句话在他心中激起了无尽的豪情壮志,让他决定不辜负这次机会,去立下不世的功勋。
于是,薛礼鬼使神差地对苏定方点了点头,表示他愿意承担这项任务。他的决定让周围一直低着头的人都感到惊讶,因为他们知道这项任务的风险和难度。但是薛礼却有些并不在意,回去后就开始思考行军策略,之前他就从李靖身上看到了军略,现在他很想对自己也发出挑战,完成这个近乎送死的任务。
薛礼和他的队伍开始了他们的行动。他们化装成吐蕃士兵,借着夜色的掩护潜入敌军后方。在后面的这段时间里,他们不仅要面对敌军的巡逻队,还要设法破坏吐蕃和吐谷浑的通信联络。不断地绕路、埋伏、偷袭,用最简单的方式取得补给和装备。
“海哥咱们咱们一起战斗这么久了,我还不知道你的全名呢?”
薛礼这时问向自己身边的一个校尉。
“头,你真让哥我伤心,难道我平时不够勇猛,让你记不住吗?陈潮海字逸轩,你可得记住了!后面我战死了记得把我藏的军饷寄给我妻子。”
现在薛礼在营中威望极高,很多人对这个作战勇猛,对下属又没有丝毫架子的军官极为信任。其他营的军官在打起来的时候说的是“弟兄们给我冲!”而薛礼一直都是“弟兄们跟我冲!”每次都是一马当先身先士卒激励士气。这里的“给我”和“跟我”在士兵耳朵里有着天壤之别。
薛礼听后哈哈大笑,拍了拍陈潮海的肩膀:“放心吧,我东家很有钱,我不会贪图你们的军饷。”
他们继续前行,一路上避开了一队又一队的敌军巡逻队。在他们的破坏下,吐蕃和吐谷浑的通信联络逐渐变得越来越困难。
“头,前面好像有动静。”
薛礼听出了不对劲的声音,立即让队伍停下。他们悄悄地靠近声音传来的地方,发现了一队正在集结的敌军。
“看来他们准备对我们发起攻击了。”
薛礼思索了片刻,立即下令撤退。他们迅速地撤离了现场,但已经被敌军发现。
“快跑!不要被他们追上!”
薛礼带着队伍一路疾奔,试图摆脱敌军的追击。但是,敌军的人数太多了,他们渐渐地被敌军包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