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取字,还政(1 / 2)
八月二日,甲申,戊辰时。
这属于代国群臣期待已久的时间点,他们大部分人未及卯时,就起床洗漱,穿好玄色的衣服,激动地在屋内来回踱步。
有的人妻子被惊醒后,迷迷糊糊地不解道:“夫君,这天都尚未明,离朝会还有段时间吧?”
这时候他们会轻哼一声,接着提醒说:“你别忘了,今日可是殿下冠礼的日子,我能不早些起来啊。”
在这样重要的日子里,哪怕出门再早都会有比自己更早的人,但是万一是去得晚了,甚至于说迟到,那指不定就会被代王记住了。
待到以后自己需要升职的时候,代王看到自己,赫然想起道:这家伙,不就是我及冠礼上来迟的那人吗?
接着大手一挥,自己的名字就被划去。
脑补出这幕画面,哪个臣子醒来之后还能安稳地躺在床上继续睡个回笼觉,直到天明再慢吞吞地起床。
待到接近辰时,他们纷纷离开府邸。
前些天,筮人蓍草卜卦,确定了今日乃是上吉之日,戊辰时乃是上吉之时,最适合代王加冠。
于是他们便需要在这个时间,赶去代城西的刘氏宗庙。
当众人抵达宗庙附近时,皆走下马车,改为步行。
他们只要绕过前面那处拐角,便能见着代城的这座威严肃穆的刘氏宗庙。
相比长安城的太庙,它的气派程度肯定远远不如。
而且这里面祭祀的人物关联度与代王更高,比如太庙内肯定是有吕雉而未有戚夫人的,而刘如意在代地建的这座宗庙,就会将自己的生母排位供奉其中。
绕过拐角,众人便看陈洛身着玄衣黑蔽膝,身后跟着几位刘氏宗族的长者。
他们站在堂前东阶下,面朝西方,微笑着拱手朝自己打招呼,迎宾入庙。
见状,众人赶忙是按照仪礼,禀报自己的到来,紧接着行揖礼,遇到每个转弯处时,都再行揖礼,直到宗庙门口,再三次作揖,走上台阶,站在西侧等候。
不少人都没有想到,代王的这次冠礼是由国相主持。
按照他们之前私下的猜测,还以为会找代地某位刘氏长者来负责,或者去长安请一位宗亲或去荆国请来刘喜。
只是想想陈洛的身份,他们倒没有太多异议。
他本身和刘氏并非毫无联系,刘乐乃是刘如意的长姐,那么他则是刘如意的姐夫,称得上是长辈。
而更加重要的一点,乃是从代王垂髫之年,直到如今及冠,陈洛在其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如师如父亦如友。
没有陈洛的教导与陪伴,刘如意肯定不会是现在这般模样。
这两年里,陈洛逐渐开始让他自己解决政事,处理与臣子间的关系。
还别说,刘如意的表现像模像样。
只要他不遇到一些疑难问题,解决起来都是轻轻松松,至于处理与臣子们的关系,分寸亦拿捏得极佳。
总之,他哪怕是放在齐国、楚国这样幅员辽阔的大国,同样称得上一位优秀的国君,更别说在这小小的代地了。
因此很多有抱负的臣子,都期待着这位代王亲政后的表现。
哪怕陈洛这些年里的表现再耀眼,但他毕竟是国相,这个身份就代表着限制,有很多事情不能直接去做。
何况众人也都清楚,陈洛的年纪大了,指不定哪天就需要告老还乡,到时候代国的权力终究是得集中到代王的手里,这里仍旧得需要刘如意来执掌与治理。
待到宾客来齐,时辰已到,冠礼正式开始。
众人在引导下,进入到了指定的场地当中,靠北坐下,向西而面。
刘如意身着明红色的衣裳,头上束起了发髻,从东房中走出。
陈洛坐在正宾之位,领着行礼。
一揖一让后,他再走上前去,需要重新整理刘如意的发髻,接着又需要按照流程,请刘如意回到东边的房内,等待少许时间,再出来,向着南面坐下。
繁杂的仪礼持续了约莫一刻钟,再进入到了下一个流程。
加冠礼这样宣告成人的大事,哪怕普通百姓家里,都会邀请亲朋来进行见证,置办两三桌好酒好菜,更别提刘如意这样的诸侯身份,按照规格来算,恐怕只有少年天子及冠时的仪礼会更繁琐,哪怕是太子,大概也就是这般。
接下来是宾醴冠者之仪。
侍从先将原本用于束发的皮弁、黑布冠、梳子等工具撤下,归入于房内。
主持者再将酒器放在房中,独自斟上醴酒,用柶盖住,柶头朝前,柶柄在后。
后方的宾客随即作揖行礼,刘如意则来到西侧,向南坐下。
这个时候,宾客再将醴酒授予给刘如意,柶柄朝前,方便他接住。
刘如意起身朝着西面行礼拜谢,接受下来,宾客则朝着东面答谢。
待到行完三祭后,众人起立,品尝一番醴酒。
最后刘如意需要离开席子,再向众人行礼。
这个流程走完之后,原本就该到了“冠者见母之仪”的流程,但因为戚姬已经去世,便改为众人跟在刘如意身后,他去宗庙东殿内祭拜阿母,告知她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便算结束了这个。
而接下来就进入到冠礼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正宾为冠者命字。
这个时候,那几名刘氏宗亲便站了出来。
他们一人一句地开始宣读。
“刘氏如意,时年二十,今为吉时,延约嘉宾,鼓瑟吹箫,成其冠礼。”
“吉日良时,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维祺,介尔景福。”
“吉月令辰,再加吉服,威仪恭谨,慎修勿渎,长寿安康,福禄皆齐。”
“以岁之正,冠服再升,孝悌忠信,修齐治平,寿享天年,安乐平生。”
“甘醴惟厚,嘉荐吉士,拜受祭之,以定尔祥,承天之德,寿考不忘。”
这个时候,众人的目光就集中在了陈洛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