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再向长安行(1 / 2)
第345章再向长安行
微风拂来,吹起马车上的风铃叮当作响。
一支并不显眼的车队正穿过秦岭群山,朝着整个天下最为繁盛的城市进发。
虽然这条路线并非进入关中的热门路线,但每隔着一两里路,都能看到同路者。
往上数一百年,这附近可没有什么县城或村落,完全是荒芜人烟的郊野,走上大半天都看不到炊烟,口渴了只能去饮用溪水。
但时代变了。
大汉经过高祖、惠帝、文帝、景帝的统治,过了七十余年的太平日子,国力早已恢复了巅峰。
当然,可以换一种说法。
自华夏文化伊始,现在的大汉就是巅峰。
根据官府上一轮的户籍普查,除去少量隐户外,大汉现在共有七百万户,人口超过了三千万,达到空前的水平。
先秦时期有三万百姓的国家,就可以征召出两三千人的军队,算是一个小国了,拥有自保的能力。
而有三百万百姓的国家,便可以称为一方霸主,怀着进取之心的国君,大概会产生问鼎天下的野望。
现在的大汉有三千万百姓,是曾经小国的千倍,是曾经一方霸主的十倍!
无论在哪个时代,人永远是宝贵且不可或缺的。
哪怕换到科技发达的后世,难道就可以说人不重要吗?
没有基层的工人,那基础产业空心化,大量工厂转移到国外,必然会发生且难以逆转。
从而导致高新科技从研发到落实,中间会经过更多不必要的环节,最后一点一点地让出领先的地位。
更不用说科技尚不发达的古代。
人即是最宝贵的生产力,毕竟再先进的农具,都得由农夫来使用。
而随着国力的发展,长安自然成了整个大汉的焦点,是那一颗最耀眼的明珠。
想到这里,马车上闭目养神的陈洛,嗅着微风中的清香,不由得想起了萧丞相。
对方和自己在讨论长安选址的时候,提出过一个问题,“江宁你觉得未来的大汉都城,大概需要容纳多少人?”
陈洛尚且记得自己的回答。
“多多益善,至少得以百万人口为基础选址,不能比这更少。”
萧何一开始被陈洛的设想震撼住了,但回去想了大半天,倒也理解陈洛的意思。
毕竟新建长安城的时候,天下尚在动乱之中,群雄逐鹿并未结束,自己想提前选定都城位置,已经算得上目光长远了,没想到江宁一张口就是容纳百万人为基础。
后世的三线城市,人口超过百万亦非稀奇之事,但放在汉代,一座城市内的人口超过百万,已经不能用罕见这个词来形容,应该说举世无双。
古代可没有高楼大厦和公摊面积,百平方米的面积最多居住两户人家,而且人多起来之后,更是要考虑排污、交通、物资供给等问题。
而他最开始感到震惊,单纯因为在此之前,没有出现过任何先例。
没有参考标准,自己作为决策者肯定会心生犹豫。
可只用仔细想想,之前没有出现过百万人口的城市,纯粹是因为天下处于长久的战乱之中,尤其是战国中后期,每一场战阵都是奔着让对方十年二十年缓不过劲来,杀死的士卒与平民以万计数。
在那样的环境下,人口出现大规模的增长,才是见鬼。
待到秦朝大统一的时期,如果国策能转化为修养生息,而非大肆征发徭役,天下太平百年,咸阳的人口数量未必不会突破百万。
萧何对数学存在着敏锐,尤其是和钱粮扯上关系的时候。
因此他同意了陈洛的看法,接受了那个建议。
故而长安的城址,乃是关中平原的黄金地带,土地肥沃开阔,哪怕百万居民在这片地方铺开,亦不会显得拥挤。
至于后面陈洛让墨家弟子设计的长安城建图,同样根据这个基础设计,至少确保长安城在容纳一百二十万人到一百五十万人的区间,不会崩溃。
历史上的黑死病在西方流行了数个世纪之久,和他们那糟糕的城建离不开关系。
整个城市的排污系统一塌糊涂,下城区的居民可以说是和垃圾与污水作伴,最亲密的邻居是墙角的老鼠。
在这样糟糕的环境下,哪怕再出色的医生,都无法阻止疫病的传播。
而陈洛在向墨家弟子提出设计要求的时候,就让他们把长安的排污系统放在重中之重,然后底层百姓的居住环境哪怕简陋一些,但得确保基本的干净,不能脏乱差。
这几十年里,长安的统治者一直按照这个标准在建设它。
因此长安快速发展,远远将大汉其他城市甩在身后,并非没有原因的,而是有一代又一代人为之付出了努力,灌注了心血。
早在文帝朝的时候,就有言论说长安的人口已经超过百万,但当时并没有完整的数据统计。
而近些日子半公布的调查,显示长安此时有二十七万三千六百五十七户人家,共计一百零六万人。
“大汉的国力接近了顶峰的话,有很多事情就可以开始做了啊。”
此时此刻,一直闭眼思考的陈洛缓缓睁开了双眼,目光郑重。
自己周游大汉十来年,没有踏入过关中,毕竟那片地方他在汉初待了十多年,实在熟得不能再熟,没有值得专程前去的理由。
现在不同了。
陈洛现在前去长安,乃是有必要的理由。
从短期来看,自己需要帮司马相如扬名。
在地方上扬名,要花费无数财物、精力,以及文章得碰到大人物赏识,最重要的是需要时间积累。
因此在他看来,付出和收获,实在难成正比。
毕竟普通人需要从地方开始一步一步往上走,属于常规操作,最为稳妥。
但司马相如没有必要按部就班。
一来,他属于天才的范畴。
司马相如之前没有被世人得知,是因为锥子没有放入囊中,自然难以显现,有了足够的平台和机遇,那完全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二来,陈洛知道长久的低谷会磨炼心性,骤然起势,亦会不骄不馁。
可长久的低潮亦会让人变得畏缩,面对重要的机遇不敢迎头直上,最终错过。
司马相如这些年里,经过的磨难并不算少,而且不像历史上那样,有梁王肯定他的才华。
再等个三五年再获得赞誉,他心中的那股文气,恐怕会被柴米油盐的家常琐事给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