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巩固大汉政权(2 / 2)
事实告诉他,想多了。立场斗争,刘邦向来是恩怨分明。
一旦开战,刘邦不会手软。
共尉输了,就会面临来自刘邦的审判。
这一次,刘邦没有表现出君王气度,做了一件事:斩杀共尉。
刘邦这样做只有一个目的:谁敢挑战大汉天威,只有一个结局死。
刘邦把共尉当成反面教材,抓典型。
谁敢反他,绝不手软。
大汉王朝立国之战,刘邦称帝后第一战,开局很好,打赢了。
刘邦称帝后,连续干了两件大事:
1分封功臣,团结部将,凝聚民心。
2攻破临江国,大汉王朝立国之战取得胜利。
做完这两件事,刘邦要考虑项羽建立西楚霸王时代的问题:如何让天下长治久安。
项羽是这样做的:
1强大的诸侯,将其疆域缩小,削减他们的影响力。自己的地盘最大、最好。
2裁减诸侯拥兵数量。
比如,刘邦被兵力压缩到三万人。
3让诸侯各司其职,回到自己封地。
刘邦也是这样做的。
1刘邦的地盘最大,不仅有秦故地,还有魏赵齐部分疆域。如果说项羽在东边是霸主,刘邦有能力被称为西边霸主。
2缩减诸侯势力,裁减军力。
3让诸侯归国,各司其职。
但,刘邦有两点不一样。
首先,分封跟他打天下的人,一百多位侯。这是团结部将,凝聚民心。同时也是告诉跟他天下的人,跟我刘邦混,不会亏待你们。
这就等于传达了这样一个信号: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一起打天下,一起治理天下。
其次,防范诸侯有异心。毕竟,分封这件事是很累人的,难免会不周全,忽略掉几个人。
项羽就是因为忽略掉几个人,进而引发了新的战争。
刘邦也在想,项羽分封那么多诸侯,广泛施恩,为什么那些人得到好处,不感激,反而多仇恨。
诸侯叛楚,让刘邦得出一个结论:这些人不可靠。
一旦有人出来挑事,他们不会成为拥护刘邦的平叛者,反而还会成为闹事者。
为了让诸侯有后顾之忧,刘邦干了一件事:扣押人质。
不过,刘邦采取的方式,比较柔顺。他找了一个理由:陪读。
刘邦将诸侯子弟,留在关中,表面上给了他们无上荣誉,与未来皇帝一起学习的机会。暗地里,是扣押人质,对诸侯不信任。
对刘邦忠诚,读书少,思想单纯的人,就不会觉得有什么。
可,有异心,读书多,想的多,要得多的人,就会觉得刘邦不信任他们,太欺负人了。
为了安抚住这些人,刘邦还有其他措施:免除赋税徭役十二年,回到封国去的免除赋税徭役六年,国家供养他们一年。
这个条件,相当丰厚。你若不满意,还敢提条件,只能说明有异心,是个危险人物。
刘邦通过这种方式,不仅留住了诸侯王子弟,让他们有了后顾之忧,还让他们没有选择。
这是一种高明的手段。
诸侯王响应刘邦号召,各司其职,回到自己封地。
对内,刘邦安抚跟他打天下的人。
对外,又攻破临江国,震慑反对者。
刘邦重拳出击,大汉王朝开始正常运转。
看着劳动成果,刘邦很开心。为了彰显自己功德,刘邦在洛阳南宫摆下酒宴,宴请群臣。
这场酒宴又会暗藏怎样的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