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上门要回宅子(1 / 2)
(本章大部分讲冷门历史,不是水,每个历史事件跟后面的剧情有关,了解过的朋友可以跳过)
回望杨氏一族立业播州的风风雨雨,那是一段堪称传奇的故事。
殷商时期,播州曾经存在过一个叫夜郎的小国。
秦朝时被划入版图,秦亡之后又得以复国,后被汉朝所灭。
贞观十三年,唐朝在此建立播州,意为招抚夷人所置之州。
大中十三年,此时的大唐帝国已是垂垂暮年,再也无力维护边境稳定。
唐懿宗刚刚继位,就召群臣商议如何应对南诏国入侵。
南诏是唐玄宗为了牵制吐蕃,扶持六个少数民族的云南势力。
安史之乱后,南诏逐渐成为大唐的心腹大患。
当时南诏举兵入侵巴蜀,播州全境丢失。
播州是云南通往四川的战略要道,丢失就意味着巴蜀门洞大开、无险可守。
朝廷因为没兵没钱,群臣讨论无果。
唐懿宗最后只能昭告天下义士收复播州,并宣布“永镇斯土”,就是谁收复播州,谁就可以世代拥有这块土地。
一时间,天下义士纷纷涌向播州,和南诏杀个你死我活。
而此时,远在太原的杨端,面对永镇斯土的诱惑,也决定入播参战。
但是按大唐律,地方官不能带走府兵,兵马钱粮都要自己解决。
一番权衡利弊,杨端最终决定动用家族私兵豪赌一把。
他麾下有一支四千人的八姓族兵,世代依附杨家,战斗力十分彪悍。
经过数年的拉锯战,始终未能把南诏赶出蜀地。
就在杨端绝望时,转机也随即而来。
当地三个部族,带兵前来投靠。
他们分别是蒋、黄、臾三大部族,曾被大唐册封过土司。
而后杨端又和周边小氏族歃血为盟,组成义军向南诏发起反击。
杨端本人精通阵法、作战勇猛,指挥才能卓越,打得南诏军抱头鼠窜。
刚平息战乱的播州,十室九空、满目疮痍。
为重建播州,杨端不辞辛劳,礼贤下士结识各部族首领,招抚因战乱流失的人口。
播州土地肥沃,种植稻米能一年两熟,杨端组织各部族学习汉人农耕技术,开垦梯田、兴修水利。
当地无论汉人,还是少数民族,对杨氏一族都十分爱戴。
与蒸蒸日上的播州相比,大唐帝国却走到了生命倒计时。
当朱温弑君篡权的消息传到播州,杨端想率兵北伐,奈何年事已高,受此刺激后一病不起。
临终之前,杨端给后代立下十条祖训:尽臣节、隆孝道、守箕裘、保疆土、从俭约、辩贤佞、务平恕、公好恶、去奢华、谨刑罚。
初代家主杨端刚死,南诏卷土重来。
自此,杨家一边抵挡南诏入侵,一边还要面对五代十国各势力的进攻。
二世杨牧南,三世杨部射、四世杨三公、五世杨实,几代家主先后战死沙场。
直到宋朝登上历史舞台,杨家才得以放下兵戈喘口气。
此后300余年,被宋朝册封为播州安抚使的杨家,一直在播州默默发育,吸收周边少数民族。
南宋端平三年,由蒙古、回回、女真、吐蕃组成的蒙古大军,兵分三路南下攻宋。
西路蒙古军攻打阳平关,三万宋军守关浴血奋战,最终全军覆没。
蒙古兵至成都时,知府丁黼战死,参议王诩自杀,城中140万平民惨遭屠杀。
宋理宗紧急启用名将余玠,率军入川作战。
余玠入四川之前,蜀地三大经济重镇,成都和嘉定已经沦陷,唯有重庆还在苦苦支撑。
余玠上任后,颁布集众思,广开言的布告。
很快,杨氏十五代家主杨文,给他送来一对土族的冉氏兄弟。
并为余玠献上保蜀三策,其中一策是利用重庆特殊的地形,修建钓鱼城。
当蒙哥兵临城下时,万万没想到横扫亚欧大陆的蒙古大军,竟然拿不下小小的钓鱼城。
给逼急眼了,蒙哥就爬上高台,想亲自刺探敌情。
结果被一个叫王坚的人,给一炮轰飞,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