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新时代来临(1 / 2)
在开战之前,陈友谅的各项数据都比朱元璋强不少。
地盘是朱元璋的三倍。
朱元璋当时只占据了江苏、安徽的一部分和浙江的中、南部,相当于一个省多一点。
而陈友谅的地盘差不多有四个省,这还是明玉珍反了他,四川不算进来。
兵力方面,陈友谅大概三十万左右,朱元璋大概十五万左右。
当然,兵力这些只是账面数据。
双方能够投入决战的主力部队都不会超过五万的。
在冷兵器时代,动辄就是几十万大军。
就算真有,大部分都是慵兵,上了战场不会真的死拼,顶多就是放阵箭,在后面呐喊助威。
要是感觉己方主力能赢,他们就积极起来,冲上去抢功。要是感觉己方主力要败,不用问,先跑为上策。
在冷兵器时代,若真的有五万敢死战的精锐之士,足以扫平天下矣!
虽然陈友谅人多地盘大,但由于很多将领不服他,随时会暴雷。所以,他和朱元璋之间的胜率顶多是五五开。
至正二十年五月,陈友谅率十万大军,乘坐战舰沿着长江而下,攻下朱元璋的地盘——太平府。守将花云兵败身亡。
此时,朱元璋心中最担心的有两件事。
一是担心陈友谅和他打持久战,一城一池地推过来。他的地盘比陈友谅小,资源也少,打不起持久战。
二是担心张士诚突然想通了,和陈友谅联手一起干他。
身边的谋士刘基给他出了个主意,让陈友谅的老朋友康茂才,写信引诱陈友谅速来。
于是,康茂才就给陈友谅写了一封信,说自己不满朱元璋已久,“若公来取应天,我必做内应”。
还说朱元璋兵力其实不足十万,应该早点消灭他,免得他壮大起来。
陈友谅见信士气大振,决定一鼓作气,借着太平之胜,直捣朱元璋老巢——应天府。
双方在应天府的城外迎来第一场硬战——龙湾之战。
在战前,朱元璋已经充分谋划,调动全部兵力,准备迎击来犯的陈友谅。
对他来说,没什么比在自家门口开战,更划算的事情了。
整个龙湾之战没有太多技巧,全是实打实的火拼。
陈友谅的运气差一点。
激战那时候,刚好龙湾退潮。陈友谅的船大多是大船,很多要不是搁浅后歪斜,要不是触礁。而朱元璋的船大多是小船,更加灵活。
结果是陈友谅兵败,折损了近三万名主力,丢下百余艘战舰,仓皇而逃。
此战后,陈友谅手下张志雄、欧普祥、于光等人按照之前约定,向朱元璋投降,增强了他的实力。
当年,朱元璋乘胜夺回太平,占领安庆、信州、袁州。此时,胜利的天平开始倾向朱元璋。
至正二十一年八月,俞通海、赵德胜攻到大汉国都城江州。陈友谅又败,连夜携妻带子逃往武昌。陈友谅的部将吴宏以饶州献降,王溥以建昌献降。
二十二年正月,陈友谅的部下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献江南重镇——龙兴城于朱元璋。
朱元璋改龙兴为“洪都府”,让其侄子朱文正为大都督,大将邓愈为江西行省参政,驻防洪都。
至此,陈友谅大有亲离众叛的势头,其胜率降到20%,翻盘的可能已经不大。
至正二十三年四月,陈友谅趁朱元璋主力不在,亲率大军围攻洪都。守将朱文正采取坚壁挫锐的策略,顽强坚守。
当时,洪都的城墙被攻破多处,守军且战且筑,攻守双方踩着尸体作战,伤亡都很惨重。
但朱文正发挥了卓越的指挥才华,沉着应战,坚守洪都85天,大量消耗陈友谅军的有生力量。最终,陈友谅不得已撤围,放弃对洪都的夺取。
此战后,陈友谅的胜率降到了个位数,离归天不远了。
二十三年八月,最终的决战来了。
朱元璋和陈友谅各自亲率主力在鄱阳湖决战。
在此战中,陈友谅将自己的巨型战舰用铁链连结在一起,结阵迎敌。
恰逢刮起了东风,朱元璋见状,便令勇士开着许多小船,带上易燃之物冲向敌军,火烧敌船。
陈军很多船起火,损失惨重。陈友谅的弟弟陈友仁在此役中被烧死。
历史再次重演了赤壁之战。
但赤壁之战中,曹操的主要败因是瘟疫。
当时,曹军中多是北人,初来南方,水土不服。瘟疫在曹军中横行。
鄱阳湖决战历时一个月。最终是陈友谅战败。
在泾江口一战中,陈友谅被流箭射穿头颅,当即死去。一代枭雄从此落幕。
顿时,陈友谅军土崩瓦解,太子陈善儿被擒。
太尉张定边保护陈友谅的次子陈理,带着陈友谅的尸体逃回武昌,立陈理为帝。
陈友谅杀恩公、杀战友、杀旧主,导致其手下对他有恐惧,而无敬佩之心。
一旦形势稍微不利,便纷纷临阵倒戈。
故此,陈友谅在龙湾战败后,再无机会翻盘。
又过了几个月,至正二十四年二月,朱元璋的大将廖永忠兵临武昌城下。
不久,陈理出降,陈汉政权亡。数年之后,朱元璋出于“安全考虑”,将陈理送往高丽定居。这是后话。
此时,朱元璋已吞并了,除四川之外的原天完政权所有地盘,一跃成为南方一哥。
而在十一年前,他还是一名到处化缘的年轻僧人。
当时,昔日好友汤和正在郭子兴军中当一名牌头。
汤和写信给朱元璋,告诉他,“郭元帅人很好,当兵有饭吃,管饱,来不?”
于是,他来了。
如今,朱元璋成为可以影响天下大局,决定群豪命运的风云人物。
这估计是当时来参军的朱元璋,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汤和的推荐,让朱元璋当上了郭子兴的亲兵,时常陪伴左右,有机会展现自己的能力。
而郭子兴对朱元璋的欣赏,让他开始青云直上,从一名小兵混到将领。
郭子兴把女儿嫁给他,视他为心腹爱将。朱元璋开始成为郭家军的核心。郭子兴还给他钱,让他去募兵,发展自己的队伍。
至正十二年,徐州城破,徐州系红巾军奔濠州。赵均用起了歹心,抓住郭子兴,要吞并其部。
幸好,彭大仗义,出手相救。包括朱元璋在内的郭家军逃过一劫。
不久,郭子兴病逝,众将推其子郭天叙为首领。此时,朱元璋虽然已是军中的左副帅,但毕竟还是第三把手。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
至正十五年九月,郭天叙和其舅张天佑率兵攻打集庆路。忠于元廷的义兵元帅陈埜先设下伏兵。
郭天叙、张天佑双双身亡。
这对郭家军来说是坏事,但对朱元璋来说却是好事。
众望所归,朱元璋被推举为新的领袖。
但此时,朱元璋的地盘不过三城之地,在群豪当中实在不算什么。
他便打着韩宋的旗号,广召豪杰,不断吸收各种散装队伍,开始小鱼吃虾米、大鱼吃小鱼的蜕变过程。
至正十四年十一月,脱脱摇来四十万大军包围高邮。
张士诚危在旦夕。
诚若死,则天下起义军亦亡。
反元事业在这一刻,跌至最谷底。
然而,张士诚和铁锅两人联手,在历史舞台上演了一出好戏。
不久,高邮城外,几十支军队各自散去。
刚好,北方的刘福通和元帝国进入死拼阶段。
元廷已经管不了南方的事情了。
南方各地起义军迎来绝佳的发展机会。
朱元璋自然不会错过良机。但他的好邻居阿诚错过了。
阿诚闭关十三个月后,刚出关有点小发展,就发现了北方来了一个新邻居——阿璋。
两位邻居切磋一阵后,以阿诚供粮为条件议和。
之后,阿诚又经历了一些挫折,从此再不过问江湖事。
然而,朱元璋称雄的路上还有一个庞然大物——天完政权。
偏偏,天完内部开始剧烈的内斗。
皇帝徐寿辉被锤死。
天完四大牛人——倪文俊、赵普胜被“自己人”捅死。明玉珍反了陈友谅,而欧普祥降了朱元璋。
晋分三家,秦才有机会。
何况原天完政权已经四分五裂,人心分离。
接下来的发展,就好比阿谅、阿璋、阿诚三人在“南方”这张桌子上斗地主。
阿诚看着自己手中的牌迟迟不说话。
阿谅、阿璋两人疑惑地看着他,齐声说道:“你先抓的牌,说话啊!你叫不叫?”
“我不叫。”
阿璋高兴地说道:“到我了,我叫地主。”
“我抢地主!”
“我再抢地主!”
阿谅狰狞地望着阿璋,冷冷地问道:“你什么牌面,也和我抢地主?”
“我就抢,怎么啦?”
“好!阿诚,我们一起打他!”
阿诚看了看两人桌上的筹码,又看了看自己的,把牌收起来,说道:“我肚子不舒服,可能要拉很久,你们玩吧,不用管我。”
说完,阿诚匆匆离去。
“喂,你人走,行!可牌要留下来给我啊!”
阿谅急声喊道,但阿诚已经听不见了。
“那我先出了。”
“出吧。”
“,还是同花顺,屌不屌?”
“你牛,要不起。”
“再来一个飞机,服不服!”
“我炸!”
“咦,你怎么还有炸?”
“我还有一炸,你怕不怕?”
“我怕你?搞笑。”
最后,阿谅果真又被炸了。
阿谅看手中剩下的一对“3”,沉思许久,眼睁睁地看着阿璋赢光他手中所有筹码。
……
刘福通、徐寿辉这两个红巾军领袖,都是风云一时的顶流人物。
一个在北方独挡元军主力,咬牙坚持十几年军旗不倒,从不抢其他义军地盘,一心反元;
另一个以彭莹玉的门徒发家,占七省之地,坐拥四十万大军。
要说他们两人没有能力,恐怕世人难以信服。
只是,相比刘福通、徐寿辉两位前辈而言,朱元璋多了一样东西——运气。
这世上,有能力的人不少,有运气的人不多。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击败陈友谅后,朱元璋终于来到历史舞台的c位。
从幕后走到幕前,他仅仅用了十一年。
一个属于他的时代来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