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名存实亡(2 / 2)
也就是说,不管是在朝堂上,还是地方上,孛罗帖木儿都感觉到,自己被这个二十一岁的年轻人卡着脖子,快喘不过气来了。
于是,他就开始发飙了。
趁着王保保主力在山东,孛罗帖木儿向南扩张自己的势力,侵占真定等地。
北方豪强们的新一轮争斗又来了。
……
不过,先转头来说南方阿诚的事。
如果你和阿诚交朋友,就会发现他人还真不错,慷慨疏财,讲哥们义气,可惜肚子里没墨水。
一个人往往是缺什么,补什么。
所以,张士诚很喜欢招揽一些文人骚客,留在自己身边当幕僚。
至正二十二年年底,阿诚和几个文人闲聊,就说道:“想当初,我也不过是一个走私海盐的盐贩,如今被朝廷封侯拜相,可以知足了。”
其中有一个刚来的文人,叫王蒙的,突然笑道:“诚王,其实你这不算封侯拜相。”
张士诚奇怪地问道:“我都被朝廷封为太尉了,怎么不算?”
“诚王有所不知。在我朝,这太尉是虚职官衔,不限额。只要陛下喜欢,册封一百个太尉也没问题。
但这拜相可就难了。中书省丞相是实职,只有右、左两个位置。”
阿诚听了不禁黯然。他也知道,想让铁锅拜他为相,不大可能。
一会,张士诚强笑道:“好歹我也是诚王,也算是封侯了。”
王蒙摇摇头,说道:“这个诚王是自封的,也不算,得向朝廷讨封,才算数。”
“这也不难,我明天就向朝廷上表,向陛下讨个诚王来当当。”
“以我之见,这次要讨封,就讨个吴王吧。因为,自古以来,没听说过把名字冠在王前面的。
比如,汉献帝封曹操为魏王,而不是操王。诚王的地盘正在昔日吴国之中,不如改为吴王妥当一些。”
王蒙说完,众文人皆笑。
这张士诚哪里懂得这些。当初他学人称王,是因为小名叫阿诚,便自称为诚王。
幸好,他小名不叫阿猫阿狗,否则就闹出大笑话来了。
到了至正二十三年一月,派去的使者从京城回来了,将情况禀报张士诚。
“诚王,请封吴王的事,陛下答应了,但有个条件。”
“什么条件?”
“请你出兵剿灭安丰的刘福通。”
当时,龙凤政权三路北伐军皆亡,仅存安徽安丰一地,根本不是张士诚的对手。
为了被册封为吴王,张士诚真的丧心病狂了。
在当年二月,张士诚派大将吕珍,去攻打同为起义军的刘福通。听到消息后,我大惊,急忙派桑谷去请朱元璋救刘福通。
到了三月初四,安丰南城已破,情况危在旦夕。
幸好在这时候,朱元璋带徐达、常遇春等人,率大军赶到,在城外大败吕珍。小明王、刘福通等人因此得救。
因为刘福通手下人马已所剩无几,加上安丰城残破。朱元璋便派军护送小明王、刘福通等人,到自己的地盘——滁州居住。
从此,龙凤政权连地盘都没有了,寄人篱下,名存实亡。
张士诚为了区区元廷的一个爵位称呼,居然加兵刘福通。这件事让他被世人所嗤笑。
更好笑的是,元廷后来因为没杀掉刘福通等人,不肯册封张士诚为吴王,还暗示他去打朱元璋。如果打朱元璋,可以册封为吴王。
这可把张士诚气得够呛,终于明白元廷这是把他当枪使呢。
一怒之下,张士诚干脆自封为吴王,并在二十三年九月起,不再给元帝国运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