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铁券(1 / 2)
朱标来的也快,在门口站了一下,看到这群人时,心里也就有了数。
国事繁多,匆忙之间,朱标都快忘了这件事。直到李景隆跑来请他,朱标才起了印象。
“儿臣参见父皇。”
地上趴着徐增寿,还有徐达跪在旁边。朱标行了礼,就去扶徐达,“魏国公,您起来话吧。”
徐达颤巍巍的起身,“臣多谢太子。”
朱元璋干咳几声,“这事儿你知道?既然知道,就别藏着了。让外头的人,都进来。咱倒要问问看,是谁起的头。”
虽然是分凌农,也给了耕地。
但耕地这种东西,谁也不会嫌多。凤阳那么多的农户,只分了其中一部分为各家的佃农,其余的与普通老百姓无差。
凤阳的佃农,需要养着皇家。而普通农户,则是上税至户部。
“儿臣知道的,都察院将此事报与儿臣时,儿臣就命曹国公奉旨去查。”
朱元璋点点头,又问李文忠,“你查出个什么来了,到百姓嘴里,你曹国公成了和魏国公沆瀣一气了。百姓告状,却告不得一个好。”
李文忠连忙解释,“皇爷,臣去凤阳之后,发现凤阳一地,乃至整个淮西。皇庄或是私庄底下,都是种不得庄稼的坡地、荒地。”
“您当时划分给诸位大饶佃农们,无地可耕。他们既要交税,又要养活自家人。无地可耕,却是断了他们的生路。于是,臣做了这个主张,让其他农户们,分出几块地来。”
这个方法,对也对,错也错。
无论于公于私,李文忠似乎都没做错。凤阳,多皇庄。整个凤阳一府,半数农户是在养活皇家。
绝凌农的生计,那送入皇家的所用,就会大打折扣。优先保证皇家所用,李文忠做的不错。
但可用耕地,一共就那么多。
多数为皇家所用时,那百姓留下的就会变少,再加上各种各样的税。所收变少,所出却不变。长此以往,百姓自然活不下去,便要和官府争地。
朱允熥听着这些,脑子里想到了永乐四年时,为了保证《永乐大典》和朱棣的几次北伐,朝廷不得不加收农税。
百姓安定,加几毫的税,自然也无碍。
只是,加税到了山东、河南二省。恰逢黄河决堤,百姓流离失所,耕地被淹。朝廷,也只是取消了新加的农税。没了耕地,税却未减,最后生起了民变。
只能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皇爷爷,百姓若不是走投无路,也不敢和官府抗争。”
朱元璋听着点头,“熥儿的对,佃农无地可种,你上一道折子,咱免了就是。。”
李文忠苦笑,“皇爷,臣想过上折子。可彼时,正是秋忙的时候。朝廷又是下旨,筹集魏国公北伐的粮草。若是佃户无粮可交,那魏国公北伐,就也得拖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