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第 15 章(1 / 2)
说话间已经轮到何家的船接受查验了。与其他地方的不一样,江宁港的关口修的极其宽敞,能同时查验十条船。
何家四条船与其他几家的一起驶入关口,先是有一名士兵上船,用锁链将船只锁在码头上的铁柱上。这是为了防止心怀不轨的船强行冲关。
而后一群四五个士兵,跟着个典簿模样的人上了甲板。何贵上前与那典簿交谈。
看说话口型应当是在问船上坐的什么人,以及后边船上载的是什么东西。与之前经过的各关卡问的问题类似。
何贵一一回答了,那几个士兵便到船舱里略看了看。估计是因为船上插着理国公府的旗子,几人态度很是客气。
查验完毕后何贵带上路引跟着去登记。
何颐正要收回目光,排在何家前头的船上传来争吵声。
“凭什么要一两!!”
前头这条船何家在路上遇到过好几次,对方的的目的地也是升州。雇主是个返乡的书生,为人颇有些清高。何颐曾想与对方结交一番,不想对方知道了何颐的身份后转眼就不鸟他了。
此时说话的正是那名书生。
“我这船上装的是行李并非货物。之前每次过关只需十文便可,为何此处竟要交一两银子的税!我不服!”
“你这半船的书谁知是作何用处,不定就是运来卖的!”
“这些书都是我家祖上传下来的!怎可能拿出去卖!”
书生与那典簿还在争吵,前头甲板上何贵已经回来了,面色却不太好看。
“交了多少?”
何颐本不过是随口一问,没想到竟然还真交了。
“足足五两银子!”
何贵很是肉痛,之前还在府里时候,日常的吃穿都是公中出银子。但他们回了升州,公中那一份自然就没了。如今四房的资产,加上公中、老太太、大老爷给的,总共也就一万两再多个零头。
今后两位少爷都要进学,三姑娘也要准备嫁妆,再有太太身子不好经常要吃药。一万两看起来多,但若没有别的进项要不了几年也就花光了。
因而这六两银子何贵花的很是心疼。
“因小的不知过这江宁港竟要交这么多,身上带的铜钱不够。他们又硬不放小的回来取,只好给了六两银子。”
虽然官面上六两银子和六千文价值相同,但在实际生活中银子的购买力远远大于铜钱。何贵又是个善精打细算的,也难怪会忿忿。
这一路各处关卡见了何家是官船,大多只勘合了路引便直接放过了。没想到这江宁港竟与别处不同。
“那勘合的经历大人说,咱们家四条船里头只有一条是官船,另三条装满了货物,需得按照商船缴税。”
“货物?即便不能不能免税也当是按照民船交税吧。怎会被算作商船?”
“他们说咱家船上装的都是贵重物件,指不定就是运来升州卖的。又说近期走私泛滥上头查的严,凡带了贵重物件的统统算作商船。还说这是看在咱们府里的面上才收了六两,若真是商船就得按货价抽税了。”
以大宁此时的消费水平,二两银子足够普通五口之家过一年。江宁港一道关卡就收去一两,足足是半年的生活费,也难怪连那清高的书生都争吵起来了。
这样看来他们三条船只收六两还真的算是优惠了。
“何兄是第一次来,若呆的久了便知道,江宁省与别处不同的地方多了去了。”季常民语带嘲讽,“就好比这江宁港,是没有民船的。”
江宁港连通东西南北,怎么可能没有民船。但何颐看了眼隔壁委屈交钱的书生,心下了然。
民船过关只需十文,商船过关一条船一两银子。中间足足有一百倍的差价,也难怪“没有”民船了。
“何兄是从永宁过来的,若是从东边海港来的船,收税只会更高。”
查验完毕且已经交过税,士兵解开锁住何家船的铁链准备放行。
季常民放下茶杯,朝着何颐一拱手:“我家就在永康街后头的牌楼巷里,何兄今后若有事可去找我。在下还有事就先告辞了。”
最后一句话还在耳边,船舱里已经没了季常民的人。何颐愣坐在椅子上半天没反应过来,
那个叫松烟的小厮收拾完自家少爷的湿衣裳,出来没见季常民,愣愣问道:“我家少爷呢?”
“在那儿呢。”何颐指了指船外,季常民刚下了何家的船,正在码头上狂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