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反对者众(1 / 2)
也真是难为代善了,为了反对迁都,想了个这样的理由出来,偏偏它还比较符合如今的境况。
见有人要反对代善之言,福临摆了摆手:“今日之议,诸卿当畅所欲言,且听皇伯说完。”
代善起身朝福临拱了拱手,看向济尔哈朗和多尔衮等人:“诸位都曾带兵打仗,当知兵法有云:为将者,未虑胜,先虑败,故可百战不殆矣。”
“燕京新下,其旧明官员不可轻信,其民众之心尚未可知。若仓促迁都,一旦有变,朝廷为之奈何?又迁回盛京,图增笑柄?”
不等众人回答,代善又看向福临:“以臣之浅见,都城庄重,不可轻动,故此时朝廷不宜迁都,当一切如故。臣闻狡兔三窟,当今之势,盛京为一窟,燕京仅可为半窟,黑龙江之地亦仅为半窟。”
“燕京虽好,大清却未曾经营半日。为今之计,可遣一大臣进驻燕京,耐心经营数载,修通两京之大道,以便两京往来。待黑龙江之窟修成,方可议迁都之事。”
“礼亲王所言甚谬,岂不闻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受其殃?燕京乃上天赐予大清,岂有辞而不受之理?
再者,我大清军威赫赫,沿途百姓无不箪食壶浆以迎,值此之时,朝廷应当机立断,克日迁都,鼎成中原。”
多尔衮是迁都意见的铁杆支持者,要不然也不会主动请缨带兵入关。见代善反对迁都,立刻表示反对。“我看,礼亲王老了,再无半点魄力。”
代善也毫不示弱,说自己是老了,但是看问题更加透彻,睿亲王年轻,但容易忽视细节。“睿亲王当知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
“治大国如烹小鲜,切忌操之过急。李自成殷鉴不远,我大清当更加慎重。”
崇政殿内,支持迁都者众,就连希福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更多的是对多尔衮之言的解释。“蒙陛下问起,臣赞同睿亲王之言,定都燕京有以下几大好处:
其一,燕京势踞形胜。东临沧海扼辽东,西拥太行襟山陕;北倚燕山连朔漠,南通运河控中原。以燕京为都,能更好的掌控九州。
其二,便如睿亲王所言,燕京自古便是兴王之地,迁都燕京便是大清兴盛之始。
其三,燕京为都已逾三百年,百姓皆奉燕京为正统,若不入燕京,则名不正言不顺。”
不过不管群臣如何支持,代善都表示反对。“你们说的我都懂,我也不是反对迁都,只是现在不是迁都的最好时机。”
有内阁首相反对,这个决定一时之间也定不下去,见临近中午,福临只能中断今日的朝议:“诸卿之言,朕已知晓,迁都于大清有利,但皇伯所言不无道理。”
“正值饭时,想必诸卿唇枪舌剑一上午,早已饥肠辘辘,且随朕一同用膳。迁都之事,明日召集群臣再议。”
吃个饭的时间,内阁商议迁都之事,便传遍了盛京。正如福临所想,有人支持迁都,有人则反对。
例如阿济格,拥立多尔衮不成,便竭力反对迁都。
五月十九日,群臣于崇政殿继续商议迁都之事,这一次不再是内阁之间的讨论,有入朝资格的官员皆可发言。
到了群臣这个层次,反对迁都的就更多了。还不待阿济格说话,一些人就已经跳了出来,表示支持代善,反对迁都。
“现在战局不明,李自成居北,张献忠之流居于西南,南方更有伪明朝廷,燕京四战之地,怎可贸然迁都。”
“臣附议,燕京与盛京数千里之遥,大清入关太快,关内民心未附,所需补给皆需通过盛京均输转运,若迁都燕京,所耗费钱粮不计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