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三国成志追忆人(2 / 2)
《吴书》共二十卷,卷数是魏蜀吴三书中次多的,记载比较详细。从《吴书》中可以看出,陆逊在东吴的地位,类比蜀国的诸葛亮。他跟随孙权四十余年,统领东吴军政二十余年,为东吴历史第一人臣。只因二宫之争,陆逊支持太子而得罪孙权,孙权多次派人责备,最终使其含恨而去。
《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成书,后来合并为《三国志》。
《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为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与《史记》和《汉书》确立下来的正史规范并不一样。
《三国志》是私人修订,陈寿在世时,流传有限。
说完编著《三国志》,那么陈寿在晋朝的仕途情况又如何?
陈寿可以说当时蜀中第一学子,司马炎因此两次授予著作郎,可谓让他尽展才华。
中书令张华非常欣赏陈寿,要推举陈寿当中书郎,也就想把陈寿留在自己身边。
荀勖讨厌张华,反对推荐,就对吏部造陈寿的谣,吏部就将陈寿迁走去当长广太守。
陈寿借故母亲年事以老推辞不去。
镇南将军杜预上表向司马炎举荐陈寿担任散骑黄门侍郎,皇帝下诏:昨刚任用蜀人寿良任黄门侍郎,可以让陈寿担任侍御史。
陈寿再次担心母亲,依然没去就职。
陈寿母亲去世后,陈寿遵从了母亲的意愿,将她埋葬在洛阳。
探索一下陈母的内心,为何一定要葬在洛阳而不是老家巴西,或许是因为陈父的缘故。陈父年轻的时候,跟随诸葛亮北伐,兴汉室,复中原,至死未有成功。所以陈母要求将自己安葬在洛阳,或许是在告诉世人,我们不服输,我们永远坚定梦想。
因为没给母亲在家乡埋葬,陈寿遭到非议,于是被罢官。
曾经,谯周给陈寿道:“卿必以才学成名,当被损折,亦非不幸也,宜深慎之。”
通俗意思为:你一定会因为你的才学而成名,却因此受辱遭遇曲折,也是不幸啊,一定要慎重!
陈寿在蜀朝被罢官,在西晋再一次被罢官,谯周当年说的话得到应验。
多年之后。
陈寿被再度启用,出任太子中庶子,没去就职,于是兼任散骑常侍。
皇帝司马衷对张华说,陈寿非常有才华,不能让他长久兼职。张华上表想让陈寿荣升九卿。还未成功,张华遇事受牵连,不得参与朝政,忠贤之人皆被排挤。
西晋元康六年(296年,非常欣赏陈寿的晋臣张华担任司空,兼管修史之事。
第二年,陈寿在洛阳病逝,时年六十五岁。
等到陈寿病逝后,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等上表曰:“昔汉武帝诏曰‘司马相如病甚,可遣悉取其书’使者得其遗书,言封禅事,天子异焉。臣等按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
通俗意思为:以前汉武帝诏书说“司马相如病死后,就可以把他的书全拿来”,使者得到司马相如死后的书,上面写了封禅的事,汉武帝非常的惊异。我们大臣几个审查了以前治书侍御史陈寿所写的三国志,书里有很多勉励告诫的话,明确得与失,有益于社会风气。虽然文章的艳丽程度比不上司马相如,然而质量确实是有过之无不及。希望能得到皇上的垂青而采用录入。
于是皇帝诏令河南尹、洛阳令让他们在家里抄录陈寿的书。
这使《三国志》得以流传。
因为陈寿身前地位声望皆无法体现他的才能,所以当时的人都认为他很冤,很不值。
陈寿长兄儿子陈符,字长信,也很有文才,继陈寿后也担任著作郎、上廉令,早卒。
陈符弟陈莅,字叔度,担任梁州别驾,骠骑将军齐王辟掾,死于洛阳。
陈莅从弟陈阶,字达之,担任益州主簿,被举荐为孝廉,升任褒中令、永昌西部都尉、建宁、兴古太守,卒于官。
三人皆辞章华丽,享誉当世。陈寿著二百多篇,符、莅、阶各著数十篇。
从魏灭蜀之战到晋灭吴之战,历史随之远去。
昔日的伐蜀监军卫瓘,一直活到元康元年(291年,官至太保,录尚书事。终在政变中满门遇害,终年七十二岁。
昔日的钟会长史杜预,一直活到太康五年(285年初,官至司隶校尉、镇南大将军,终年六十三岁。
昔日的钟会参军羊琇,一直活到太康三年(282年,官至中护军、散骑常侍。被诬陷降职为太仆,终年四十七岁。
昔日的钟会主簿邓殷,历任淮南太守、汝阴太守、太子中庶子。
昔日的钟会功曹向雄,一直活到太康七年(286年,官至河南尹。后进谏未果,愤懑而死。
季汉方面。
司马胜之,后来入朝担任散骑侍郎,朝廷对他待以宗室之礼。最后因病辞职。朝廷授予汉嘉太守之职务,再次辞让。他常言:“世人不务求道德,而汲汲于爵禄。若吾者,可少以为有余荣矣。”通俗意思为:世上的人不去追求道德而忙着追名逐利。像我这样的人,可以说才稍微有点值得荣耀的东西。
司马胜之后来在家乡传播教化,凡事以恭敬为先。六十五岁在家中病逝。其子司马尊、司马贤、司马佐,都有令人称道的美德。
郤正,咸宁四年(278年卒于官,他总共所撰著的诗、论、赋这一类文章,将近一百篇。
文立,咸宁末年(279年卒于官。晋武帝深知文立素有怀蜀之情,乃送葬于蜀,派使者沿途护送,命令郡县负责为他修建坟墓,当时的人都为他感到光荣。
郤、文二人皆未看到天下一统的时代。
罗宪之侄罗尚,晋灭吴之战时协助王濬进攻武昌。历任尚书郎、武陵及汝南太守。后入蜀作战,连战李特,败逃江阳。西晋永嘉四年(31年,罗尚在巴郡去世。
张翼之子张微,年轻时与蜀郡寿良、犍为费辑知名于世,仕晋官至广汉太守。西晋永嘉四年(31年去世,终年七十二岁。
李朝之孙李毅,王濬任益州刺史时,任益州主簿、别驾,并被举为秀才。后随王濬伐吴,任参军。朝廷设置宁州,任命李毅为宁州刺史,加号龙骧将军。西晋光熙元年(36年,在州治病逝。
何攀,王濬任益州刺史时,任别驾之职。后随王濬伐吴,任参军。历任东羌校尉、河南尹、扬州刺史、大司农等。西晋永嘉元年(37年去世,终年五十七岁。
出生在季汉时期,活到最后的人是谁?不好说,因为只有极少数人留下了事迹。
谯周之孙,谯熙之子谯秀,隐士,活到了九十余岁的东晋时期。
诸葛亮之孙诸葛京,初任郿县令,后任江州刺史,生卒年不详。
诸葛瑾的重孙诸葛显,与诸葛京于咸熙元年(264年内移河东。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大概曾亲眼看见了诸葛显并且二人产生了对话。
当时间到了西晋永宁元年(31年,李特在蜀地率六郡流民起义。
李特之子李雄于34年称成都王,36年李雄称帝,国号“成“,史称“成汉“。西晋在蜀中的统治走向终结。
刘备曾孙、刘永之孙刘玄,永嘉之乱(311年逃往蜀地,被成汉皇帝李雄封为安乐公来传承刘禅一脉。
东晋永和三年(347年,东晋荆州刺史桓温讨伐成汉,桓温部将孙盛在成都见到了刘玄。刘玄应该出生在263年之前的季汉时期。
桓温曾巧遇一位百岁老人,一问才知道,这位长者曾担任过季汉时期的小史。桓温立即想到自己的平蜀之功足以与昔日的季汉丞相诸葛亮相提并论。桓温问道:“诸葛公有何过人?”
通俗意思为:“诸葛亮在世的时候,有什么过人之处?”
老人对恒温道:“亦未有过人处。”
通俗意思为:“他在世时,好像与常人没什么不同。”
桓温便有自矜之色,史良久道:“但自诸葛公以后,更未见有妥当如公者。”
通俗意思为:老人见桓温有得意的表情,便想起了丞相时期季汉,于是对他道:“但自从诸葛公去世之后,再没人能比得上他的妥当治国了。”
桓温听后,兴致顿减,默然无声。
老人的几句平常话,非常朴实而中肯地评价了诸葛亮。诸葛亮既不是神,也不是寻常人,他是道德情操的典范,更有治国之才而受到历代的推崇。
蜀郡江原人常璩入晋,却受到东晋士族的歧视、轻藐,因此专注于修史,撰写成《华阳国志》(成书时间:348年—354年。此书记载有大量季汉及出仕西晋人物的记载,具有研究价值。
文中记载了桓温讨伐成汉后,在宫中找到了83年前,姜维在灭国后写给国主刘禅的密信,言: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欲伪服事钟会,因杀之以复蜀土。
正式向天下人揭秘了姜维投靠钟会的真实目的——重新复国。
季汉亡于263年,363年为亡国百年之时,这一年为东晋兴宁元年。
随着季汉时期最后一位百岁老人的去世,标志着季汉人的故事走向落幕。
英雄会迟暮,兴汉永筑梦。
第八卷完结。
《存亡之秋》完结。
凤鸟:感谢读者朋友2年多的陪伴,我无德无才,只能这般啰嗦。
如果写的还算凑合,帮忙推荐给好友!
难受!难受!真难受!
努力,努力,再努力!
我们下一部作品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