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1 / 2)
“蒙古人撤退啦,蒙古人撤退啦!”一众士兵兴奋的叫喊起来。
死里逃生的的感觉是如此的美好,就连汪知节也长舒了口气。
刚才蒙古人准备进攻的时候,他都已经做好自尽的准备了。
身为堂堂大夏的内阁首辅,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做俘虏的。
只是庆幸过后就是无尽的恼怒。
刚才由于情况紧急,并没有来得及细想。
现在蒙古大军撤退后,再将蒙古人的举动在脑子里回放了一遍后,汪知节立刻就明白了脱脱不花的真实意图。
其实蒙古人压根就没有想和大夏军队动手,他们最初的目的只是想给使节团来个下马威而已。
脱脱不花纯粹就是利用使节团没有防范的心理对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
毕竟谁也想不到,原本主动求和的蒙古人会突然对使节团来这么一下。
当然了,也仅仅限于恐吓而已,但当时使节团或者是杨清没顶住压力选择了投降的话,原本的恐吓就会立马变成一场盛大的受降仪式。
有了使节团和数万大军的俘虏,不仅能让大夏朝颜面尽失,而且也能在接下来的谈判中占尽上风。
只可惜,脱脱不花的计划是好的,却遇到了同样不按理出牌的贾瑜。
原本在脱脱不花和庆格尔泰的设想里,以贾瑜那一万出头的兵力,最好的选择就是龟缩在城池里静观其变,而不是冒险出城。
这也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
可贾瑜却做出了另类的选择,既然你要对使节团下手,而且还被我看到了,那老子就算是全军覆没也要出城跟你硬杠到底。
这并非是脱脱不花和庆格尔泰没脑子,而是双方的思维不在一個频道上。
游牧民族固然凶残暴戾,但一旦遇到强敌或是自认为不可力敌的对手,他们认怂的速度远比大多数人要快得多。
这是不是跟他们崇尚的狼性精神很像啊?
君不见在另一个时空里,自从机关枪出现后,原本能征善战的游牧民族立刻就变成了能歌善舞。
诶……转变就是这么大。
蒙古人撤退了,原本杀气腾腾的大军立刻变成了人畜无害的小绵羊。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既然蒙古人都撤了,他们也应该见好就收,下令部队后撤就好。
但贾瑜可不会惯他们这个臭毛病,凭什么你们想挑衅就挑衅,想撤退就撤退,然后一点代价都不用付出,哪有这样的好事。
随后,汪知节、杨清以及一众使节团和数万大军就看到了令他们目瞪口呆的一幕。
原本从城内出来增援他们的大军突然转变了方向,朝着蒙古大军的军营开去。
等他们来到距离蒙古大军大营约莫一里地左右停了下来,然后伴随着一声号角声。
数十辆拖着火炮的大车停了下来,然后一字排开,随后数百名炮手开始忙碌起来。
短短半刻钟都不到,就听见伴随着阵阵隆隆炮声和一股股浓烟升腾而起,数十枚弹丸直扑蒙古鞑子的营地。
随后便听见蒙古大营里传来阵阵惨叫,不用看就知道这一轮炮击肯定让不少蒙古鞑子吃尽了苦头。
你以为这就完了?
并没有。
擦拭炮管、装填药包、塞入弹丸,然后继续开炮!
就这样,炮手们一连开了三轮炮,这才不慌不忙的将火炮装上大车,然后不慌不忙的后撤。
丝毫没有理会答应里差点把肺都气炸的脱脱不花等一众蒙古将领。
“大汗……您就让我们出击吧,我们宁愿死也要跟那个贾瑜拼了!”
好几名蒙古将领气得眼睛都红了,抽出弯刀跑到脱脱不花跟前请求出战。
对于他们来说,贾瑜对着他们的大营开炮的行为,伤亡倒在其次,最重要的是那种侮辱他们实在受不了,这跟抽他们的耳光没有什么区别。
“回来!”
脱脱不花将所有人都喊了回来。
沉着脸道:“刚才确实是我们挑衅在先,贾瑜这三轮炮击是在报复咱们呢。
而且这轮交手确实是咱们输了,这没什么好说的。这个亏咱们认了,大不了等到谈判的时候再找回场子就是了。”
就在脱脱不花琢磨着如何找回场子的时候,贾瑜率领着火枪兵也和以汪知节为首的使节团会合了。
看着面前排成一个个整齐方阵的火枪兵,再看看身后的杨清和大夏军队,汪知节的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强烈的反差感。
同样都是大夏的军队,差别怎么那么大呢?
其实又何止是他,作为被朝廷新任命的宣府总兵官,杨清也觉得脸上一阵火辣辣的。
毕竟刚才他犯下的错误实在是太大了。
虽然他们这次是来谈判的,但双方并未达成任何协议,他率领大军就这样以一点戒备都没有,以行军的姿态大摇大摆闯入蒙古大军的攻击范围。
以至于被突然行动的蒙古大军搞了个措手不及,差点全军崩溃。
要不是贾瑜及时出城增援,搞不好这三万大军就得毁在自己手里。
这种事如果真发生的话,自己除了自刎谢罪外,估计再也没有办法洗涮身上的罪行了。
估计死后还得在史书上留下这么一笔:大夏昌平十三年,宣府总兵率领兵三万护送使节团前往宣府,因毫无戒备之心,遭脱脱不花袭击。
全军覆没……总兵官杨清……薨!
这样一来,自己可真是青史留名了。
现在虽然因为贾瑜的及时出现而挽救了全军,但自己也因此在首辅和诸位大臣的眼中留下了昏庸无能的印象。
反观贾瑜却因为这件事再次拔高了形象,要是事情传到神京的话,恐怕又会增加皇帝对他的好感了。
一想到这里,杨清看向贾瑜的目光里不禁带上了一丝阴霾和嫉恨,算是将贾瑜给恨上了。
这世上就是有这么一小撮人,遇到问题后他们不会思索得失,自我反省,反而会将所有的过错都归咎在对方的身上。
这时,贾瑜策马来到了众人跟前,下马后对汪知节拱手道:“末将贾瑜参见首辅大人,由于末将甲胄在身,无法行礼,还望大人见谅!”
“贾将军无需多礼。”
看着贾瑜,汪知节原本冷峻的脸上露出一丝微笑。
虽然在此之前,他对贾瑜这个文官们口中的幸进之徒没有任何好感。
即便后来传出贾瑜屡败蒙古大军,并光复宣府的消息后,他依然认为贾瑜的胜利不过是一时的,想要长治久安依然只有依仗他们这些能治国安天下的文官。
但不管他怎么想,今天这个人情他是欠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