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心人
会员书架
首页 > 女生耽美 > 诗相 > 第四十一章《庐山》

第四十一章《庐山》(1 / 1)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擎天霸王诀 炮灰觉醒意识后,哥哥们后悔了 穿成寡妇后,我成了京城首富 医香 富贵春深 超厉害的天选者们 穿越八零之军妻养成计划 然得一心人 总裁无耻:锁爱不节制 厨艺大师

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遍布众多山脉,素有三山五岳之称,这些名山大川或绵延千里,或高耸平原及盆地之上,五岳的名气稍大,是中华文化的兴盛之地,三山则有不同的说法,都是围绕中华文明展开。国内名山首推五岳,是远古时期古人崇拜高山峻岭、宗教意识及五行哲学理念的结合体,其中东岳泰山被尊为五岳之首,更是古典中国时期帝王举行封禅仪式的名山,杜甫登上泰山时创作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家喻户晓,是最易浮现在爬山驴友脑海里的登高望远名句。爬山是今日社会最受人们欢迎的运动,它既是有氧运动也是力量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爬山运动过可以观赏自然风景达到愉悦心情的目的,具备陶冶情操的功效乃至陶冶情操,因此常见各大城市将山峰开辟成公园或旅游景区供市民们休闲娱乐,离市区较远的名山大川则多开发成度假旅游区。

世人喜欢游山玩水,古人们或许没有现代的旅游设施,但是人们对旖旎风景的观赏追求是亘古未变的,因此我们能品读到很多古代文人墨客关于名山大川的游历诗词歌赋。可想而知,在古代农业文明时代,真正有条件游山玩水的几乎是社会中上阶级的文人墨客和行商坐贾等,且这些人多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读书人,因而会留下游记文章,如李白经历蜀道之险后著有《蜀道难》和苏轼游历赤壁古战场后著有《赤壁赋》。诗仙李白是唐代才子的代表,豪放派词人苏轼是宋代才子的代表,他们是唐宋诗词文学的顶流人物,是后世喜欢相比较的两位文学家代表。早在北宋神宗年间,皇帝曾闻臣下道,本朝可有才之人能比肩唐代的李白,臣子回答道,苏子瞻可媲美盛唐才子李白,苏子瞻即苏轼,备受后世文学爱好者推崇的词人文学家。唐之李白,宋之苏轼,他们两人曾经游历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且都留下传诵较广的名篇佳句。

庐山,又名匡山,在全国范围内享有盛名的一座山,位于江西省北部的鄱阳湖盆地,耸峙在长江南岸、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畔,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它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山体四周悬崖峭壁,气势巍峨雄奇,造就了它常年保持低气温的特点,有较长的积雪期,山间常年云雾弥漫,风大雾多霜期长,因此大雾朦胧、山峰时隐时现的时日较多,尤其是冬季,大雪纷飞过后,银装素裹,仿佛是仙境之所。论江西名山,庐山无疑会首屈一指,就在全国的知名度来看,或许只有上饶市的三清山可与之媲美,倘若加持人文因素的话,庐山无疑是江西第一名山。庐山名胜古迹众多,人文景观也别具一格,远自魏晋时期的陶渊明,李唐时期的诗人李白和白居易,唐宋八大家中的苏轼和王安石,乃至20世纪中期争夺天下的两位政治家都曾在此留下浓厚的印记,总之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骚客、名人志士在庐山留有丹青墨宝和创作出脍炙人口的诗篇。

庐山曾经还是教育重地,中国古典四大书院之一的白鹿洞书院就坐落于庐山五老峰下,宋代时期学界名流陆九渊和顶流思想家朱熹曾在此传道受业解惑,使得这里成为程朱理学传播的中心,唐末五代时期诗人王贞白在此读书求学,并在此留下劝告世人惜时的名言“一寸光阴一寸金”。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尽,庐山作为天下名山,因此也有很多僧侣在此修行,使得庐山成为宗教文化荟萃的圣地,尽管它不是佛教名山抑或是道教名山,但它却建设了多座寺庙,如白居易拜访的大林寺,苏轼题壁作诗的西林寺,现如今最具有名气的是东林寺,寺内的大佛神像气势恢宏,吸引无数信众前来顶礼膜拜,除此之外,还吸引到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文化的入驻,成就了庐山宗教文化的多样性。庐山在中国近代史上曾会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民国时期及共和国初期,这里曾发生过很多可指点江山的大事件,由于得到很多近代权贵显要的青睐,庐山还曾留下众多的民国风别墅庭院,具备丰厚的建筑美学价值,成为庐山人文艺术宝库中的明珠。

庐山作为国内名山,其最为突出的还是自然风光,才可以吸引到历代文人名流纷至沓来,尤其是近代西方文明进入中国以来,原本只有中华文化的庐山开始海纳百川,中外名流在此兴建欧美建筑风格的别墅群,使得庐山成为闻名遐迩的避暑胜地。庐山还曾成为20世纪时著名的政治名山,山上最美别墅之一的“美龄宫”主人的丈夫曾在此发表了有关中日战争的重要讲话,在20世纪下半叶初期,庐山曾有多次影响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会议,主持这些重要会议的核心人物亦是颇有文学水准的政治家,而且留下歌咏庐山的诗篇。今日的庐山俨然成为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并入选世界地质公园行列,且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十大名山之一,中唐诗人白居易过誉的评价它“匡庐奇秀甲天下山”,更有爬山驴友们不容错过的云海风光,极具美学欣赏价值。

世人来到庐山这座文化圣地,上层权贵显要留下如指点江山的事迹,文学家留下诗词歌赋,艺术家们留下丹青墨宝,览胜游客就前来拍照打卡留念。据不完全统计,历代文人墨客描写庐山抑或与之息息相关的诗篇超过万首,单是诗仙李白就先后游历庐山五次,创作诗歌超过十首,尤其以《望庐山瀑布》最为传颂甚广。放诸全国来看,庐山瀑布并不出奇,不过世人所知晓描写瀑布的诗句,庐山瀑布赫赫有名,仰慕庐山秀丽山水的李白,多次观赏庐山瀑布后才思泉涌,充分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夸张的艺术写作手法,将极其普通的瀑布描绘成“飞流直下三千尺”,使得庐山瀑布逐渐名就起来。鲜为人知的是,李白另有创作一首五言诗《望庐山瀑布》,其描写的瀑布是“挂流三百丈”,一仗约等于十尺,也就是两首诗描写的瀑布状态是一致的,不可否认的是,庐山的瀑布景观也有壮观的时刻,倘若在枯水期望庐山瀑布,或许会心中暗暗的骂道,李白简直是个大忽悠。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七言绝句可以说是纯写景,充分发挥了浪漫主义色彩,大意是太阳照耀着的香炉峰生出袅袅紫烟,远远的望去,瀑布就像长河悬挂在山前,好似三千尺水流俯冲而下,好像银河从九重天高处垂落下来。前两句是描写了庐山瀑布的自然形态,后两句使用“三千尺”与“落九天”等修饰词,以极其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将弥漫飘洒在半空中的瀑布描绘的出神入化,呈现雄伟绮丽的观感,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单纯从这首诗,我们或许只能知晓李白的手笔非同小可,真正理解作者创作这首诗的意图,则不可不提他望庐山瀑布而创作的五言诗。

李白的另外一首《望庐山瀑布》是借景抒情的诗,在这首诗中,他说到自己从西面登上香炉峰,朝南望到瀑布悬挂在山前,水流直下有三百丈,沿着山谷奔涌向前几十公里,瀑布水流速度非常快,宛如白虹腾空,以为是从银河从天上落下,弥漫飘洒在半空中。从五言诗的写景片段可知,他的七言绝句犹如这首五言诗的精简版本,可能因为世人只有想记忆凝练短句的倾向,故而世人多知晓经李白提炼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五言诗后半段是抒情的描写,其中写到他平生素来喜欢到名山览胜,看到庐山瀑布时更是觉得心定神闲,最后以“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来呈现他望庐山美景的感受,也即表达作者的理想是遁世隐居在庐山、永辞人间,当然这可能是他在庐山览胜后的心血来潮之辞。一般人欣赏到美景时,世人顿生隐居山水田园的冲动,心血来潮的那一刻常有,然而真正实践它的人屈指可数,据说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九江市民陶渊明,曾以家乡的庐山风光为背景创作了他的名篇《桃花源记》,并且真正的隐居下来,他采菊东篱后,悠悠然见的南山便是旅游圣地庐山。

离李白望庐山瀑布近百年之后,庐山迎来了另外一位颇具盛名的大诗人白居易,他拜访了庐山大林寺,时光历经两个多世纪后,一位文学巨匠携友登临庐山览胜,并留下富有哲理的名篇《题西林壁》。中唐诗人被贬为江州(古九江市)司马时登上庐山,北宋词人苏轼则是以罪官身份安置在湖北黄州时游览庐山,他们皆在此创作出脍炙人口的名篇,或许人处逆境时,欣赏到秀丽的山水风光后容易情思涌,进而能创作出经典语句。从创作诗词篇目数量来衡量,歌咏庐山的诗篇可谓是拔得头筹,凡是有名气的山峰几乎都有歌咏它的诗词文章,不过能够传诵甚广的不多,东岳名山有杜甫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庐山有李白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外,还有一首出自苏轼之手的《题西林壁》,其他名山则鲜有传诵较广的经典诗句,再者,白居易游历庐山而创作的《大林寺桃花》,亦是传诵度较广的歌咏桃花名篇。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描写作者在看庐山时,站在不同位置或角度的各种变化,较容易理解,就如工程设计工作人员,同一个工程部件分平视图、俯视图和侧视图之分别,尽管是同一个东西,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图却完全不一样,庐山横着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绵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差异较大。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苏轼的即景说理,叙述他登庐山欣赏奇峰峻岭后的所思所想,之所以不能辨识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身在其中,这两句所表达的另一层哲理是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今日来看,这首诗用以启迪人们认识到世间存在这么一个道理,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和人生经历的差异,看问题以及理解问题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认识难免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难免会带有片面性,要想全面客观认识事物的全貌与本质,就应该跳出固有的框架,摆脱成见,即跳出“身在此山中”去理解或看问题。

这样的诗句放在苏轼所处的改革背景下,不得不让人怀疑它蕴含的政治意味,哪怕是作者纯说哲理,也难以不让政敌就此大做文章,牵强附会的说苏轼批判朝廷大力推行变法措施犹如“当局者迷”,而苏轼他本人“旁观者清”。讲到政治意味和这首诗,很多读者或许会将苏轼和王安石作比较,详细了解历史的人或许应该知道,王安石主持变法期间,只是将苏轼踢出朝廷而已,而将苏轼贬谪为罪官身份的,则与王安石无关,更何况不管是变法派和守旧派,对王安石的个人品性几无指摘之处。后世喜欢将王安石的诗作《登飞来峰》与苏轼这首《题西林壁》作比较,源于这两首诗的尾两句似曾相识,再者他们分属对立的政治阵营,让人们理解起来为彼此的抬杠诗,用来作比较也算情有可原。将他们之间的诗理解成抬杠之作则有点牵强,王安石作《登飞来峰》时刚过而立之年,尚未知苏轼的存在,且又在荣登首相高位主持变法之前,苏轼览胜庐山作诗《题西林壁》则是三十余年后的事情,也即苏轼作此诗时,王安石已经致仕隐居在南京。从两人的仕途轨迹来看,两人并不曾直面成为政敌的经历,虽对改革有不同的理解和态度,但彼此的影响甚微,或许有人说北宋的党争是王安石变法的后遗症,而苏轼是变法运动而引发党争的“受害者”,这么解释倒也无可厚非,因而也能理解为何有读者将风牛马不相及的两首诗牵强附会在一起解读。

王安石作《登飞来峰》时,正在地方任职推行自己的“改革”政策,对自己的政绩效果感到满意,期许将来到朝廷里更好的施展才干,苏轼人到中年,自是深刻理解到千人千面,作《题西林壁》更大可能是表达对朝廷推行改革政策有不同角度的看法。苏轼的恩师欧阳修在朝廷任职时支持庆历新政,在地方任主官时推行过改革措施,只不过改革举措皆以失败告终,随后便对改革变法持守旧态度,身为大弟子的苏轼紧随恩师步伐,对改革变法主要持反对态度,再加上苏轼本人喜欢赋诗讽刺新法,咎由自取的被政敌抓住把柄,进而落得个罪官身份被安置在湖北黄州。仕途上的打击,对于历史人物的名气来讲,苏轼反而是成功的,在他游览庐山之前,他的文学成绩达到了人生的巅峰,也从苏轼演变成后世千百年来备受赞誉的苏东坡,他在庐山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自是传诵甚广。

游山玩水,对现代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对于古人来说,则泰半是富人阶层的专属消遣活动,对于文人墨客而言,多是涌现创作情绪的活动,如李白登上庐山欣赏旖旎风景后顿生隐居的冲动,苏轼登上庐山而赋诗总结人生哲理,可见对于多才多艺的有闲阶级来说,游山玩水犹似文学创作的源泉。曾看到一个打油诗的段子,“这里风景美如画,本想吟诗赠天下,无奈自己没文化,能一句我靠好美”,这首打油诗固然是调侃的,但也道出一个常理,要想游历山水之后,写出有水平的语句,先哲们的优秀诗句,须勤朗诵及模仿学习,待日积月累后某一天情思涌现,或许能吟诗一首或作打油诗,而不至于在欣赏美景时只能一句“哇噻,好美”。登山一群山的主峰时,放眼望去,杜甫名句“会到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最容易浮现,望庐山瀑布时,想必今人很难想象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至于苏轼在庐山的名篇,则是任何名山可以有的意象和哲理,只是恰好仕途低迷的苏轼,巧遇了庐山风景和佛家思想的西林寺,故而创作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我能见鬼 瀚海驭风 重生七零辣妻当道 熵变之域:逆时救赎 双生彼岸花 重回1976,绑定百货商场赢麻了! 出狱即无敌,前妻跪求我原谅 倾城赘婿 桃花色校霸 金丝雀女配玄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