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攒聚的读书人 以笔为枪(2 / 2)
“是啊,曹兄回到甘肃,岂不是屈才?”沈衿拱手请道,“国家内忧外患,朝弊积重难返,正是用人之时,曹兄一定要为国计、为民忧,解国之倒悬之祸、民之水火之苦,要靠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曹兄心已在维新党人,何不来我报馆,以笔做武器,启民智,图国强,壮声威,御外辱。曹兄,我代表康、梁二公,请你。”
这番慷慨激昂的陈词,很快打消了曹旸回陇的心思,毕竟回到秦源,他能做的除了教书,便是帮助父亲做事,这些都是他不愿意的。留在京师,干一番大事业,这才不枉读了这么多年书。
他答应了,拎起行李随沈衿去了报馆附近租的四合院住了下来,那四合院里住了好几名报社的人员。
过了几个月,抱着弃考心态参加科考、自然榜上无名的辽东举子吴玄回来了,打问到了曹旸的住处,一进门就激动地说:“曹兄,辽东保住了,辽东保住了。”
曹旸正在案头写文章,对吴玄的不期而至喜出望外,请他坐下,递给一个瓷茶壶,吴玄就着壶口喝了美美一气温茶水,大叫爽快,这是他的老习惯。
“这个消息我知道有一阵了,心底里为你高兴。”曹旸说。
“我回去,家乡闹开了锅,静坐和请愿此起彼伏,我们已经秘密组织了民团,储备粮食和武器,准备和日本人拼了,与日本兵的冲突不断。”吴玄说,“后来官府发出安民告示,说辽东不会割让给日本,让我们安心勿躁。”
“是啊,为了保住辽东,听说朝廷又给日本赔了三千万两白银的赎辽费。”曹旸凄然说道,“要不是同样对辽东虎视眈眈的沙俄纠结法国、德国逼迫无力再战的日本归还辽东,还辽之事朝廷根本无能为力。”
“原来这么一回事,看来你给报社做事,消息来得灵通。”
“辽东是回来了,可台湾没有回来。日本兵已经登陆台湾岛,岛内军民流血牺牲很大。这是割肉啊,哎……”曹旸悢然喟叹,无限哀伤。
“有邰琪的消息吗?”吴玄问。
“我收到了一份信,那还是在日本兵登岛之前发出的,说官军撤走了大部,但黑旗军还在坚守,刘永福发誓要和台湾本岛军民在一起,抗击日本兵,也表明了自己必死的决心。”曹旸悲痛地说,“后面通过报社了解到黑旗军和台湾军民死伤惨重,在日本兵的疯狂屠杀和镇压之下,整个台湾岛被日本人全部占领了。”
“邰琪怎么样了?”吴玄焦急地问。
“报社从某渠道收集到的一份台湾军民抗击日军阵亡名单中,有邰琪这个名字,战死的地方距离他的家乡不远,应该就是他吧。你知道,他的诗文才气,在台湾赫赫有名。未想到没有上科榜,却上了阵亡名单。”曹旸已是泪如泉涌。
吴玄泣不成声。他不光悲泣的是邰琪,他的挚友,更恸泣被清廷抛弃、被日本人肆意践踏的台湾。
良久,曹旸稍稍平静下来问道:“你有何打算?”
“我想去天津,办几件事,然后去南边。”吴玄说。
“那就帮我们吧,正好我们要从天津和上海创办两个刊物,人手紧缺,以你的才华文笔,正是我们需要的人才。”曹旸说,“我会向沈衿推荐你。”
“沈衿?”吴玄惊问。
“对,东北人,祖籍山东,美国留过洋,在北洋水师当过水兵,战争结束后在报社工作。”曹旸说,“他是维新派人,见多识广,才华横溢。”
“他是我老乡,我们一起在县书院读过书,不久他就去留洋了。回国后,我们见过一次,但十分匆忙。”吴玄说。
“那不正好。”
“我知道你们的报纸是宣传维新思想的,我支持你们,也愿意去天津和上海。”
曹旸、吴玄与沈衿见了一面,沈衿喜出望外,抓着吴玄的手寒暄了半天,款然如故。
提起北洋水师,沈衿叹惋不止,朝廷追究北洋水师作战失败责任,革职查办一批,死亦问罪一批,之后解散队伍,褫除建制,他的统领也在革职查办之列,偌大一个舰队就这么全军覆没又散灭形迹了,于是他也只能离开队伍,再谋生路,凭着留过洋懂英语能执笔,便进入了报界。
沈衿还向吴玄、曹旸介绍了自己的好友陈荩。
陈荩个高,偏瘦,衣着考究,眼神锐利,从容不迫,谈吐不俗,他对曹旸和吴玄投身新闻行业欣悦无比,在创办报纸上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建议。
他们筹划妥当之后,曹旸和吴玄动身到天津参与创办了《国闻报》,计划去上海参与创刊《时务报》,以图留在南边积极帮助各地立学会、创报刊、建学堂。
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以笔做枪的青年,虽在台前默默无闻,但在幕后也是劳苦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