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2 / 2)
~~~~~~
曹长久第二天醒来之后觉得头疼欲裂,懒懒的不想动,在床上躺了一天,才稍微好点。等他到计算所已经是第三天了。
两天不见,757样机已然检查完毕,开始做各种测试了。
王所看起来红光满面,兴致很高,高速曹长久,新编译器经过样机试验,编译出来的程序充分发挥了向量机的特点,实测结果比老的快了好几倍,一下子将机器的性能指标提升了几个档次。
至于为什么长久的编译器两次试验结果相差那么大,这还要从计算机的技术流派说起。
早期计算机由于计算能力弱,功能很少,基本上没脱离计算器的范畴。先驱们千方百计的改进硬件,增加各种各样的指令加强功能,这样一来,计算机功能日益强大,指令数目也是激增。
本来这也没什么,指令的增加确实提高了机器的性能,而且也降低了软件编写的难度。直到ibm360计算的诞生,兼容性这个概念才打破了均衡。
在兼容的压力之下,各大公司设计新一代计算机的时候,不得不保留前代计算机的指令,在此基础上又要增加新指令。
如此一代代的传下来,计算机的指令集臃肿不堪,复杂无比,形成了一个流派叫做复杂指令集计算机(cisc)。
cisc的指令很多,最高可达800多条,源自于人们早期想将硬件软件化的想法。
当时硬件制造便宜,软件的费用越来越高,最终导致了软件危机。人们就梦想能制造一种机器,可以无障碍的识别、运行高级语言。
因此人们就不断的给计算机增加指令,好处是明显的,软件编译变的简单,整个六、七十年代是cisc的天下。
物极必反,cisc解决了软件危机,却没有想到便成了另一个怪物。
大量指令的存在极大的增加了系统的硬件复杂性,要知道多一个指令就得多上一对控制逻辑。
硬件开销太大,最终超过了当时科技的极限,硬件成本高不可攀。
穷则思变,有识之士开始反思这条路是不是错了。
正如兼容概念的提出一样,依然是ibm走在了前面,提出了著名的8020法则,即20%的指令使用频度超过了80%,而其它80%的指令只有20%的使用率。
基于这个原理,各家宗师就提出了精简指令集电脑(risc)的概念
em--em公告:网文联赛本赛季海选阶段最后三周!未参加的小伙伴抓紧了!重磅奖金、成神机会等你来拿!点此参与em--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