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黄义明智取剑门关(1 / 2)
第三十章:黄义明智取剑门关
刘惠恕
且说黄义明在取得攻占成都与青城山大捷后,在成都城召开邦务会议,确定了今后共建古蜀地大同邦的规划及未来军事布署。会后又带几位副邦主寻访隐居于武侯祠的儒生顾祖禹,确定了成都、乐山与重庆三城的城长人选,分别为顾祖禹、薛承父与林万端三人。
在会后次日,黄义明先派出五百骑护送薛承父与林万端前往乐山与重庆,分任二城的城长。至于顾祖禹,自然得留在成都城,等待工部尚书杨复盆的到来,以便共商重建成都城区的计划。
而根据这次邦主会议共商的军事布署,须先取剑关,灭姚黄贼残部武大定驻守剑门关的势力,以守住由中原入蜀的陆路通口,不被外敌所乘;然后再扫平屯兵广安、据守川中华蓥山为恶的黄龙部势力,最后安定全川。兵部尚书计子善提出:愿意先带上一军为前锋,试攻剑门关,待邦主诸事安定后,再带军为后援。黄义明感到叶子善的这一提议很好,最后决定由计子善率鲍好古、吕娟娟统领的第三军为前锋部队,该军中原有兵员五千人,黄义明认为兵员不足,又补入打青城山时姚天动的降兵五千人,组成加强军。在先锋军行前,黄义明关照计子善、鲍好古、吕娟娟三人道:武大定部虽属姚黄贼残部,但尚有军两万人之多,其据有剑门关之险,又听说武大定武功出众,因此切不可轻敌。可以试打一下,若不能成功,则原地据守,待我后援大军到来,切不可贪功轻进,以中敌诱兵之计。三人称诺。
黄义明之所以选派第三军主、副将领鲍好古与吕娟娟为先锋将,是因为此二人皆黄义明在彭祖洞传授武功时的授徒,武功了得,有担任先锋将的能力。而黄义之所以同意带后援军缓发,是因为既已确定成都城为邦都,他需要等待工部尚书杨复盆的到任,以确定重建成都城的规划,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且说计子善带领先锋军行后不数日,杨复盆与董琼英夫妻已抵达成都。黄义明与二人说道:经邦主行政会议,已决定更邦名为古蜀地大同邦,并移邦都至成都城,设六部以治理。成都自古为蜀地省城,据成都平原中心位置。问题是迭经八大王张献忠屠城及“姚黄贼”烧杀,旧成都城几乎片坦无存,急需重建。杨城长擅长绘画设计,刑部尚书吴免冠特提议委任工部尚书职,承担此重负,另委任托董夫人任副职,与夫君共担重责。
对于黄义明的提议,杨复盆自是无可置言。董琼英道:我于城建设计全是外行,不想成为夫君累赘。目前前线吃紧,蒙邦主厚遇,我不愿意在后方静享清闲,愿意在前线带兵,替邦主分忧。
黄义明道:如此也好,原后援军将领余昌林因在青城山之役有功,已命其带50骑赴重庆,顶替董夫人原城尉职,余昌林旧职由原峨眉县城尉韦坚强暂领。听闻韦坚强在任军职前,曾承包县土建工程,现可调任工部任杨复盆尚书副职。后援军原为此次征战成都时,临时组建的军队,由我直接指挥,下搳五将为:原犍为县城尉余昌林、峨眉县城尉韦坚强、井研县城尉马森木、夹江县城尉凤光瑛、沐川县城尉方秀珍,各自将兵一千人,合五千人。后经江安河、青城山二役,已充实至一万人。现余昌林、韦坚强二将已调离后援军,可明确由董琼英代我任该军主将,由原井研县城尉马森木、夹江县城尉凤光瑛、沐川县城尉方秀珍为副将。近期当加紧训练,以备支援取剑门关之战。董琼英道了一声好,便快骑赴后援军军营担任主将职,并替换韦坚强赴工部任副职。
且说韦坚强到任后,工部尚书杨复盆便画出一幅古成都府城建图,向黄义明与其他各部尚书,提出重建成都城的构思。杨复盆道:成都别有锦城、锦官城、蓉城之称。前二称源自成都古来以织锦著名,后名源自五代时,后蜀皇帝孟昶的皇妃花蕊夫人偏爱芙蓉花,于是皇帝命百姓在城墙上遍植芙蓉树,花开时节,成都“四十里为锦秀”,故得“蓉城”之名。成都立城甚早。传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时(约前5世纪中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今华阳)迁往成都,构筑城池。东周慎王四年(前316年),秦国兼并蜀国,并设置蜀郡于成都。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率领民众,修建了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沿用至今,并造石人测量都江堰水位,此为中国最早水尺。自此,蜀地大富,至秦末汉初,成都取代关中而称“天府”。古来成都立城范围,界于三水中间,即成都南绕锦江,西绕流江,北与东绕清远江,复入锦江。此三水相汇,为古成都城的天然护城河。城内又有二水,北称府河,南称南河,二水在成都东南隅相汇,复流入清远江,复向南,汇入蜀江。自古成都立城,皆外依三江,内设城墙,有东西南北四门,外以锦江、流江、清远江水面为护城河。今成都旧城虽经八大王、姚黄贼两度摧残,城垣垮塌,但旧墙残基尚在,可依之起新城墙。此为其一。其二,仿蜀城旧制,可在府河北岸打建邦主与六部行政一条街,可在府河南岸设立痒序、四艺馆等文化机构,河上架桥粱以联接两岸。其三,蜀地久经战乱,千里少人烟,可沿南河直至与府河相交之南北两岸,广建民房,招徕流民,开辟荒地,种稻养蚕,以逐渐繁荣城都经济。
言说及此,杨复盆道:以上建言,不知可否,尚望邦主及各位尚书赐言。由于杨复盆的建议十分内行,众人无可置言,因此一致赞同,并敦促杨复盆尽快践行,此事便算通过。剩下来的事便是黄义明考虑如何组织后援军前往支持计子善取剑门关了。
黄义明与六部尚书协商道:我邦立邦之初,原设有五军,分别为:
第一军:主将俞伯海,副将任克直;
第二军:主将袁家依,副将柳树勋;
第三军:主将丰向南,副将鲍好古;
第四军(女军):主将史洁梅,副将唐碧瑛;
第五军(女军):主将何秀芳,副将吕娟娟。
在取石宝寨、巫山之役后,始设第六军,主将戚尚义、副将徐霞虹,平时驻守重庆府城,维持从石宝寨至巫山城的水路治安,听从重庆府的调谴。此外,调原一军副将任克直守石宝寨,其原职由罗秀云任。另有丁大、丁二兄弟驻军马山。
征成都役起,第二军袁家依、柳树勋部,第四军史洁梅、唐碧瑛部留守乐山。从征诸军有一军、三军、五军。此外考虑到兵力不足,要求乐山邦所属五城城尉另组后援军五千人由我直接统领,军中各将分别为:犍为县城尉余昌林;峨眉县城尉韦坚强;井研县城尉马森木;夹江县城尉凤光瑛;沐川县城尉方秀珍。
江安河取成都战役后,原第三军主将丰向南调任成都城尉,原副将鲍好古任主将。另因考虑到原五军副将吕娟娟与鲍好古的情侣关系,调任五军副将。而降将单国安因功,调五军何秀芳部任副将。
青城山之战后,犍为县城尉余昌林因功调任重庆城尉,顶替原城尉董琼英职。峨眉县城尉韦坚强因懂城建,调工部任杨复盆尚书副职。后现援军由董琼英任主将,原井研县城尉马森木、夹江县城尉凤光瑛、沐川县城尉方秀珍任副将。
上述为我邦兵力现况。我军要取剑门关,可动用兵力分别为:
第一军:主将俞伯海,副将罗秀云部;
第三军:主将鲍好古,副将吕娟娟部;
第五军:主将何秀芳,副将单国安部。
后援军:主将董琼英、副将马森木、凤光瑛与方秀珍部。
现兵部尚书计子善已带第三军鲍好古、吕娟娟为前锋部队,合兵力一万人,攻取剑门关,估计双方已交上手,胜败尚不知。我军后继部队尚有一军、五军、后援军合兵力三万人,我建议明日启行,以一军俞伯海、罗秀云部,五军何秀芳、单国安部为中军,先行。我率后援军董琼英、凤光瑛、方秀珍部殿后,不知诸位以为如何?
由于与会六部尚书对此均无异议,黄义明便于次日整军出行。
且说黄义明率领后援大军三万人行约旬日,已抵达川东北重镇剑州,由此顺山路上行三十里路,便是著名的剑门关了。此地古称“剑阁”,实为一地两名,亦即李太白名诗《蜀道难》中所述:“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处。仅就自然风光而言,剑门关汇雄、奇、秀、险、幽于一身,素以“天下雄关”著称,人们以剑门天下险、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九寨天下奇并称为四川四大奇观。
剑门关地理位置,在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属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结合部。而之所以称“剑门关”,是因为其为大、小剑山的断开的地方,属于天然关隘,两边峰峦似剑,对峙如门,所以称作“剑门”,其为秦(今陕西)蜀通道的连接之处。由于此地道路险峻,大、小剑山紧密相连,东临嘉陵江,西接五指山(江油市境内),绵亘百余里,峭壁山峰林立。因此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称之“大剑至小剑隘束之路三十里,连山绝险。”于此“凿石架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又于大剑山峭壁中断两崖相峙处,倚崖砌石为门,置阁尉,设戍守,成为军事要隘(当时称汉德县)。此当为剑门有关之初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