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明初第三大案—孔府案(2 / 2)
那个掀起文字狱,掀起四库全书文化浩劫,屠戮了无数读书人,从自己童年经历开始造假,唯一一个敢自封盛世的章宗诗皇帝,却被读书人吹捧成了圣君明主。
其实来到这个时代的小朱也不止一次的思考过,为什么那个被黑出翔的门阀世家时代,会比被捧上天的士大夫时代强盛许多。
这一刻,小朱想起了某音上看到的什么是明朝的遗憾。
在小朱心中明朝的遗憾:
是,爱民如子的老朱,受限于眼界,被士大夫们忽悠,对于士绅的下限不够自信,制订了一堆使百姓苦不堪言的政策,最后还为贪婪的士绅抗了大部分的骂名。
是,judy在丘福轻敌冒进战死草原后,无人可用的情况下,不得不亲征漠北。却被后世人编排成了一个每天都想着打仗的马上天子。
是,好圣孙从南到北主动放弃了几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却被读书人吹成了所谓的仁宣之治。
是,一个斗倒杨士奇后积极求变,妄图一改两代人的弊政,却因为一次大意巡边,被抹去了7年功绩,被某音史学家嘲笑的英雄天子。
是,在某场文官运动中,为了嘉奖不动如山的宣抚总兵,打破明朝规矩,在6天后直接封伯的某位少保,却被后世奉为“大明救世主”。
是,那个设立西厂,运用政治手腕夺回大权,独爱一个阿姨的皇帝,只因把野猪皮的祖宗犁了一遍,而被各种抹黑。
是,那个掘了明朝的根,却被吹捧成明朝圣君,在18年后幡然醒悟之刻,却死于御医之手。
是,一个御医连杀二帝之后还能功成身退。
是,最后一个努力尝试改变的皇帝,在即将夺回兵权的时候,却溶于了水。
是,道士皇帝看到左顺门的逼宫大臣。
是,一个开了关的“好皇帝”,号称天下白银尽入中华,但朝廷还是穷的叮当响。
是,宅男皇帝在自己恩师骤然离世后,面对晋党逼宫,承受了清算恩师所有的骂名。
是,即位之初轻信东林党,丢了辽阳、沈阳,却能及时拨乱反正勉强维持住局面的木匠皇帝,临终之言被他那个大葱明弟弟直接无视,最后折腾的国家灭亡了,却是他承担了所有,而他的弟弟却成了一个受害者。
小朱自认为他不恨儒家,他恨的只是那些歪解儒家教义的败类。
明阳先生的心学明明是“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却被那群败类断章取义,只剩下了一个致良知,把最重要的知行合一给扔了。
此时的武英殿静的可怕,只有时钟走过发出嘀嗒嘀嗒的声音,只有三个人的呼吸声。
仿佛像是过了一个世纪一样。
平复了心情的老朱终于开口说话:“俺平日里这么敬重儒家,俺对孔府也不差,为何竟会这样?”
过了许久,小朱见朱标没有开口,不得不说道:“祖父,孔府不等于儒家,儒家是天下人的儒家。孔府只不过是借助先辈功劳,苟活于世的最后一个门阀世家,流水的王朝,千年的世家。”
“允熥,你的意思是说,对他们来说,为了家族传承,哪怕给异族当狗也在所不惜?这样看来那孔府该灭!”
小朱点了点头,也没继续谈论这个话题。
在小朱的计划表中,现在还没到向士绅举起屠刀的时候。
但是小朱觉得趁着今天这个机会,稍微提一提这个话题吧,也让老朱、朱标有所准备。
“祖父,这地方士绅经过赵宋、蒙元的发展,您不觉得会成为又一个世家吗?他们和世家差的也就是私兵了,但是他们都在蓄养奴仆。”
闻言,老朱又是一阵沉默,他现在不可能去动整个士绅阶级,毕竟北边还有大战。
当然他也明白,孙儿只是给他提个醒而已,并不是想着现在动手。
今天的武英殿气压很低,老朱在生气。
朱标也很生气,还有迷茫,朱标从小师从大儒,虽然这两年他在儿子的影响下,改变了很多对儒家的看法。但是这次孔府的事情,让他心中的信仰彻底崩塌了,他之前无法想象一个圣人之家竟能如此蝇营狗苟。
这种气氛下,小朱也不想多说。
还不如让祖父、爹爹好好冷静冷静,思考思考。
第二日
朝会上
驸马欧阳伦的一封奏折,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欧阳伦揭露孔府心向蒙元的历史,恳请严惩蒙蔽圣听的官员。
奏言孔希学并非心向大明,而是首鼠两端,投机倒把。
并以至正二十一年孔希学北走燕都为证。
老朱愤怒的把奏折扔在了地上:“谁能和朕解释解释?汝等皆为饱学之士,此事之前为何无人上奏?”
一阵死一般的寂静,文官们一个个抖如筛糠,其实孔府的很多肮脏勾当他们不是不知道,只是不敢向皇帝说,更是不愿意说。
但是没想到,先有厉飞雨,今又有欧阳伦,让皇帝对于孔府的事迹有了那么多的了解。
孔府对于他们来说像佛像一样,必须要有。哪怕脏了、烂了,也必须帮忙遮掩。如果没了佛像,怎么能够要求皇帝虔诚呢?
一旁的武臣则是个个趾高气昂,像是刚刚打了一场大胜仗一样。
平日里文官们总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抨击他们,透露出一股让人恶心的优越感,今日一看原来大家都是一路货色。
“詹徽,你给俺说!”
詹徽浑身哆嗦,强打精神回道:“陛下,驸马所言非…非…虚。”
说完了这一切,詹徽则是彻底瘫了下去。
“给俺查,给俺严查!”
伴随着洪武皇帝的咆哮,洪武第三大案——孔府案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