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三人密谋(1 / 2)
茶楼内
“这厉飞雨真是狂的没边了。”
“厉飞雨先是编排孔圣传人,如今又编排朱圣,此等败类应明正典刑。”
“说实话就是编排了?厉飞雨说的东西有夸大吗?明明是共济会故意曲解圣人之言,被厉飞雨发现。”
“致良知、知行合一。厉飞雨可为当代儒学圣人!”
“没错,若无厉飞雨,儒家还在遭受共济会的毒害。”
“这厉飞雨完全就是一派胡言,什么刑不以大夫为上,完全就是歪理。”
“我看你就是厉飞雨说的断章取义之人。厉飞雨明明是说‘礼不以庶人为下,刑不以大夫为上’别人明明在说共济会篡改孔圣要以礼教化世人的教义。”
……
激烈的讨论在不停地进行中,当然也是由于厉飞雨之前的狂,让人彻底忽略了刚刚结束的科举。
就当人们以为厉飞雨出去游学以后,再无狂徒之时。
之前发表过几篇文章,在读书人圈子中有一定名气的兰陵笑笑生突然活跃了起来。
详细的举例论述了,前朝利用天命进行谋反,蛊惑君王党同伐异的事例。
并且指出天命的矛盾处,分析天命论的成因,得出结论,天命论是某些阴谋家混淆视听,篡改儒家经典的结果。天命得国是部分被共济会诓骗的儒生提出的大骗局。
禹定九州,正统王朝必是占据九州之王朝。北宋得国不正,又无一统九州之功,因此无法成为正统王朝,根据九州论北宋乃是与辽夏共立之割据政权。
推论无一统九州之大功者无法得国,不得国无法成为正统王朝。
指出汉唐皆是帝王领导儒学,无论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还是汉宣帝的外儒内法、儒法并重,或是唐太宗在民族问题上改革儒学,都证明了汉唐时期皇帝才是真正的儒教领袖,是天下千千万万读书人导师。
对比宋朝,皇帝无法裁定理学心学之争,指出宋代皇帝无法统领儒家,统一思想,对儒家无功
整个三月,如果说前半个月是厉飞雨的指点天下、狂放不羁,那么后半个月则是兰陵笑笑生的异军突起,后来居上。
整个三月,应天城始终不缺少热议话题,甚至全国各地都刮起了一股飓风,先是因为厉飞雨读书人已经有分裂的趋势,后来兰陵笑笑生的出现则是直接让读书人分裂成了两个对立阵营。
四月初一
一篇兰陵笑笑生的新作刊登在了应天月报及一十三省布政使司的月报之上。
整个大明朝都震动了。
先是沿着之前的思路批判了天命得国论,此次更进一步直接将其批判成反贼言论,言谈天命者妄图行大逆之事。
而后认为殿兴有福论不该用于蒙元。蒙元本就不是正统,何来首罪,何来殿兴?驱逐鞑子,从异族手中解救汉家儿郎义不容辞之事,何来造反一说?
最后推出功大得国论。
大功分为几块:一统九州,对儒家做出贡献,驱除外虏
减分项为:谋朝篡位
正统王朝需要长久,不但需要有一统九州之功,还需要对儒家有大功。
最后根据上述理论来论证如今大明。
洪武皇帝从异族手中解救汉人,一统九州,此等开国功绩自古未有。
蒙元时期儒为第九等,洪武皇帝解救儒生乃对儒学前所未有之大功。
洪武皇帝消灭共济会阴谋,对儒家有拨乱反正之功。
“非大功者不可得国。”
翰林院
杨士奇说:“丁兄,最近怎么有点魂不守舍的。”
丁显还没反应过来,仍然默念着:“知行合一,知行合一……”
杨士奇不得不拍了一下丁显的肩膀,丁显瞬间惊醒:“杨兄,我还在琢磨知行合一,这知行合一好啊,厉飞雨堪称当世圣人。只可惜未能向厉飞雨求教,若能得见厉飞雨我死而无憾。”
杨士奇笑了笑,他非科班出身,自然不会钻牛角尖,不过还是说道:“我也觉得不错,不过你看看今天的报纸,功大得国论,我觉得说的很好,能够解决现在很多的社会问题。”
丁显闻言,拿过报纸直接读了起来,接着又仔仔细细的读了两遍:“我真是井底之蛙,这个兰陵笑笑生大才,大才。此等见识我不如他。我本想只是不如厉飞雨,没想到也不如兰陵笑笑生,哎!”
杨士奇回道:“我也自愧不如,丁兄,我对此功大得国论有所感,奈何才疏学浅。想丁兄大才,欲讨教一二。”
丁显高兴道:“杨兄客气了,杨兄无进士功名那是进士的损失,杨兄此等才气文章,丁某亦十分佩服。丁某亦想向杨兄讨教一二。”
就这样二人开始谈论了起来,并时不时的发出大笑声。
今天白天相似的一幕在应天城,在翰林院,在一十三省不断的发生着。
当然也有人不认同这个观点,甚至反感这个观点,只是不敢说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