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疑似有些太先进了(1 / 2)
第225章疑似有些太先进了
苏亮面对羊侃的问题面色不变,立刻说道:“祖忻(羊侃字)说的哪里话,苏将军用兵从来都是谋定而动,此番可是带领大军入梁州支援的,又怎么会兵力不够。”
羊侃还是将信将疑,他也听闻过苏泽用兵的风格,确实是如今朝廷中少有的名将。
但是苏泽用兵也深得兵法精要,经常会虚张声势,羊侃也怀疑苏亮是诓骗自己使力,让苏泽坐收渔利。
苏亮也暗暗的叫苦,这一次也是计划赶不上变化。
无论是苏泽还是苏亮,都认为莫折大堤叛军和梁州作战会是一次长期的鏖战。
苏亮当时提出的战略,是苏泽的军队进入梁州,堵死莫折大堤的退路,再和梁州取得配合,将这支叛军困死在武兴地区。
可结果出乎意料,先是莫折大堤出人意料的攻下了阳平关,接着又是羊侃一阵射杀了莫折大堤,击溃了莫折大堤的军队。
现在河州的军队还没能跟上,武兴又不能不围,所以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这次的事情,也给了苏泽一个教训。
魏晋南北朝和别的时代不同,这是个抽象至极的时代。
很多人都和莫折大堤一样,上一秒还在大杀四方,下一秒就身死族灭,一个个名字登上历史舞台,又迅速被踹了下去,最后留在舞台上的人,竟然都只是舞台最边缘的配角。
这也是为什么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故事明明很精彩,却远不如三国等时代知名的原因。
就是因为这个时代缺乏一条“主线”。
人物太多,主线太散,很多人物出场就是高光时刻,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前一秒攻下阳平关,眼看就要席卷梁州的莫折大堤,就这样被羊侃一箭射死了?
不过历史上莫折这一家子也都是抽象天王。
在苏泽穿越前的历史时间线上,莫折大堤起兵没多久就病死了,传位给了大儿子莫折念生。
接着莫折念生攻克了潼关,席卷关中后在人生的高光时刻,被叛徒杜粲杀死,全家都被害。
莫折念生的弟弟莫折天生继承父兄的位置,再次振兴了父兄的基业,重新将萧宝夤的平叛大军打的节节败退,然后被羊侃一箭射死。
平心而论,这父子三人的战斗力都是相当不错的,只可惜他们生在了南北朝。
在这方因为苏泽穿越而面目全非的世界,父子三人依然逃不过类似的命运。
换成莫折大堤被羊侃一箭射死,莫折念生被苏泽俘获,莫折天生大破崔延伯,席卷岐州雍州。
局势发生了变化,要等后方的河州军队上来是来不及了,最后苏泽定下计策,让苏亮联络羊侃,以梁州军围困武兴城,自己派遣精锐先登夺城。
羊侃听闻了苏亮的话后,面露难色道:
“景顺兄,你怕是不知道我军的情况,傅刺史病重,羊某不过是暂摄梁州军事,想要驱动梁州军队攻城,恐怕力有未逮。”
羊侃也算是给苏亮交底了,要不是他一箭射杀莫折大堤的声望,想要统领梁州兵都不行。
梁州这些兵,一部分都是当年追随傅竖眼南征北战的老兵,是属于傅家的部曲,他们是因为傅竖眼昏迷前的委托,才选择效忠羊侃的。
另一部分则是傅竖眼这些年来,在梁州中氐蜀、山越地区征募的一部分士兵。
说白了,这些募兵属于拿钱干活,本身对于朝堂也没有多少忠诚度可言。
至于为什么要募兵,而不是和苏泽一样征兵,傅竖眼也有自己的无奈。
梁州这个地方,本身就是从南梁手里夺下来的,人心未附,梁州的大族很多都和南梁都有联系,根本谈不上忠诚度可言。
傅竖眼也是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才不敢从这些大家族豪强中征兵,而是选择从偏远的氐蜀、山越地区招募异族士兵当兵。
氐人,就是蜀地的农耕少数民族。
从先秦至南北朝,氐族分布在今四川、甘肃、青海等省的交界处,广泛集中分布于四川川西北地区,川东北地区,和甘肃陇南地区。
西晋末年,氐人首领李雄建立成汉,是十六国中第一个胡人政权。
这之后的氐人最辉煌的时期,就是苻坚在位的前秦了。
等到淝水之战苻坚崩盘后,氐人就退回到巴蜀地区,当年前秦大将吕光建立后凉后,一部分氐人迁徙到了凉州,汉中的氐人就退回到了山中。
大部分的氐人都在历史长河中被同化,而退回到山中的氐人又退回到了比较原始的部落状态。
至于山越人,则是当年诸葛亮在巴蜀清剿的蜀地蛮族。
这一支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的古越国,就是越国勾践的越国,不过越人是广泛分布在南方地区的山地民族,在三国时期的孙吴政权,大部分时候都在和山越人作战,从山越人手里争夺土地。
东晋衣冠南渡之后,东晋也阻止很多次和山越争夺土地的战事,比如当年江陵的桓温,没事做就和山越人打一打,锻炼军队。
汉中地区的山越人,也是被东南地区开拓的汉人政权赶过来的,他们的一部分被汉人从长江打到了珠江,然后被打到了澜沧江,成了后世泰人的祖先。
一部分从长江中下游打到了中上游,然后被打进了西南地区,然后再从西南地区,同样被挤到了东南亚会师。
傅竖眼不敢用本地梁州豪强,只能用征募的这些氐蜀人和山越人,这些人打仗极其野蛮,而且是不见赏赐不肯上阵的。
在来之前,苏亮也已经和苏泽分析过梁州的局势了。
对于羊侃的犹豫,苏亮也给出了方案。
羊侃皱眉说道:“授予土官?”
苏亮点头说道:“这就是苏将军的方略,这也是承袭诸葛丞相治理蜀地的经验,‘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以这些部族的首领为蛮夷君长,设置土官来管理本地。”
这套制度,其实在北魏并不陌生,比如尔朱荣所在的契胡部落就是设置了尔朱荣这个“领民酋长”,来管理自己的部族,然后再用“雁臣”制度来控制这些部落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