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这道题目有点难(2 / 2)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然而,正如同很多人知道这句话,却不一定知道这句话出自评价李存勖一样,欧阳修的这句话本身没有错,但放在李存勖身上其实不够恰当。
李存勖的败亡,并非是他在成功后骄傲自大、贪纵享乐导致的,核心原因是他失去了军队的支持,这才导致皇权旁落。
晋梁争霸的时候,李存勖需要军队建功,因此对军人的各种资源倾斜从不在意,对军头的各种违规越矩也可以一笑而过。
但到了统一中原之后,他必须要采取有效办法来抑制日益膨胀的军队势力,巩固自己的皇权。
宦官和伶人就是李存勖派出去压制军头、监控军队的工具。
他不是不知道这些出身下三路的人修养品德差、能力素质低、群众基础弱,容易误国误事。
但只要这些人“忠”就够了。
相比于那些手握重兵、易有二心的军头来说,他更愿意或是只能用这些自己熟悉和亲近的人去掌控权力。
甚至某种程度上这些人约是有明显的缺陷还越是坏事,因为他们只能紧紧依靠皇帝,不存在尾大不掉。
疏远功臣、宠信宦官和伶人,根本就是李存勖加强权力掌控的整体思路和连贯动作。
换了谁坐在这个位子上,都会这么去做。
逻辑上很自然,一点毛病没有。
真正导致李存勖失败的原因,是他在实际操作中节奏太快、处置不当,外加饥荒这个意外因素和李自身的性格缺陷,才最终导致了失败。
首先是节奏太快、处置不当。
对军队的改造,一定要注意方法和策略:
要把少数当权者和广大中下层官兵区分开来,通过最小范围的削弱或打击现有当权者以强化皇权,并在充分保障官兵权益的基础上增加忠君认同。
简单来说就是要恩威并施。
这一条说来容易,但具体操作起来其实非常考验上位者的韬略和水平。
从实际结果来看,李存勖这个问题没有处理好,无论是禁军还是以魏博牙兵为代表的藩镇,最后都对李存勖毫不犹豫的打出了“886”。
说明他确实脱离了广大官兵。
第二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是饥荒这个意外因素和李存勖的性格缺陷。
926年,后唐发生饥荒。
国家府库空虚,就连禁军士卒都发不出粮饷,不少人甚至不得不典卖妻儿以渡过难关。
这个时候面对魏州的叛乱,李存勖本应毫不犹豫的拿出内库钱财赏赐禁军,稳定军心进剿叛逆。
但关键时候,面对刘皇后的一毛不拔李存勖却沉默了。
内库不是没有钱,刘皇后不但自己就是后唐国内最大的紧俏货物经销商,甚至还拥有一套个人税务系统与国家并列。
(史书记载:宰相去找皇帝要钱,皇后竟然将自己的梳妆用具、两口银盆以及三个年幼的皇子,送到宰相面前,让他们拿去卖了筹备军饷
结过婚的都知道,夫妻之间永远是最为互相了解的。刘皇后能这么干,根子上还是李存勖从心底里不舍得掏钱。
他的性格缺陷就是:抠。
现在再想想之前介绍过的一些细节:李存勖在退回洛阳途中不停地许诺禁军士卒以重赏,却惨遭打脸,士卒逃亡大半。
山西人李老西儿是真后悔了,但也太晚了。
不管怎么说,李存勖没有解决好“削弱重臣、强化皇权”这一道难题,而这也将持续困挠着后来的一系列帝王们。
自此之后的五代历史,也基本上就是各位皇帝选手逐个上台解答这道难题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