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五代第一英主(1 / 2)
郭威病重之际,已经处于间歇性的昏迷状态,柴荣亲自侍奉左右。
每逢郭威清醒之际,他交待柴荣最多的,就是自己的身后安排:
他先是要求柴荣迅速修建陵寝,但要一切从简,只能协商雇用民力,不得惊扰百姓、不得强制摊派。
其次,不许修建石人石兽、下宫,不安排守陵人,只在陵墓前立一石碑表明身份即可;
最后,要求不许用金银财宝陪葬,只能用瓦棺纸衣下葬。
下宫是陵墓的配套建筑,通常包括守陵人员以及祭拜人员休息、祭祀、活动的场所。因此,古代帝王的下宫一般都是一组庞大的建筑群。
不管是按照当时的规制,还是历史的惯例,郭威陵寝的简陋程度,简直连最低配的丐版都算不上。
他的墓不仅规模很小,没有下宫、石人、石兽等,就连陵园都是在数百年后的明朝时期修建的。
非但如此,郭威还因担心柴荣不能按照自己的要求修陵,特意以极其严厉的口吻告诫他,如有违背自己即便在阴间也不会保佑后周。
后来郭威陵墓的石碑刻着这样一句话:
“周天子平生好俭约,遗令用纸衣瓦棺,嗣天子不敢违也”。
以郭威嵩陵为代表的后周皇陵群,就在今天河南新郑市郭店镇,他开启的这种薄葬之风,其影响一直渊源流传。
即便在今天,当地还流传着“葬之失礼,入土为安,后周遗风,纸衣瓦棺”的薄葬美谈。
一个艰辛建国的帝王,在临死关头,没有交待任何国家要事,而是看似婆婆妈妈、事无巨细的嘱咐如何节俭的修建自己的陵墓。
一个心善仁爱的父亲,在临死关头,没有交待任何家庭琐事,而是以一种近乎诅咒式的严厉口吻强令儿子不要违背自己节俭的意愿。
郭威是一个能人,更是一个善人、好人。
抛开他的皇帝身份和行为,我们能扔剥茧抽丝的看到高尚纯质的品行和闪耀的人格魅力。
来不及为郭威唏嘘,我们要关注接过他交接棒的那个人,会如何擎画后周的未来。
954年正月,柴荣在开封继位,改年号为显德,正式开启他短暂而又壮阔的君主生涯。
从后世的角度,周世宗柴荣击北汉、败后蜀、破南唐,后来又直抵幽燕、不战而取三关二州,打的契丹朝野震动。
若不是天不假年,他定能完成自己“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宏伟夙愿。
也正因如此,柴荣是比较公认的五代第一英主。
但令很多人没想到的是,他在登上帝位的初期,却遭遇了难以置信的轻视和怀疑。
柴荣刚一继位,就迎来了第一道考验:
北汉皇帝刘崇大兵进犯。
虽然建国之后第一次进攻,刘崇就被王峻打了个劈头盖脸,但他并没有丧失精神,之后仍然几次出兵,意图消灭后周、恢复后汉。
然而,刘崇属于典型的出道即巅峰。
他除了第一次进攻逼出了王峻率领后周中央禁军抵御之外,之后的几次,刘崇都是被后周的地方军击败,连跟后周中央军再打个照面的资格都没有。
后来,刘崇终于认清了两国之间、尤其是他和郭威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在随后的时间里老老实实的躲在太原休养生息。
本以为会就此了却残生,但没想到郭威突然壮年而卒,这让他又看到了机会。
因此,在郭威逝世的第一时间,刘崇便整顿兵马、联络契丹。
仅仅半个月之后,北汉3万军队,连同契丹的2万援军,便浩浩荡荡的直奔后周而来。
刘崇甚至还放言,要一战而灭后周。
能让这个老趴菜突然之间如此自信的原因,自然是因为看不上柴荣。
别看柴荣后来威风八面,但在刚继位的时候,某说是让人看出他身上有什么“韩、白、卫、霍”之影子,能不把他归结到朱友贞、李从厚、刘承祐之流,都算是别人顾及体面、嘴下留情了。
原因倒也不复杂:
郭威尽管对柴荣进行过针对性的培养,但时间毕竟太短,更为关键的是,柴荣登基之前从没有过在战场历练和表现的机会。
所以,柴荣尽管年齿已不小(继位时33岁,但没上过战场同时又盲目自信,的确很容易让旁人产生这是个“生货”的判断。
别说是刘崇,就连后周朝堂都对柴荣不抱希望。
刘崇进犯的消息传来,后周中枢马上召开了一场扩大会议,貌似参会人数挺多,实际上就两个主角在持两种意见进行pk。
一方是当朝宰相、中书令冯道,他首先给出判断:
“刘崇这些年被我们揍得他妈都不认识他,哪敢还来送死,这是假消息,不用理他”。
另一方是新任皇帝柴荣,他反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