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为什么是寿州(2 / 2)
这样,沿途的耗损将会是最低,而如果全靠陆地补给后勤,极端情况下1份的粮食从后方运到前方可能还不到1份。
在现代,这种后勤的思维其实仍仍然使用,就比如说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仰仗大型的船运、高速铁路和密集发达的高速公路网。
这也是为什么战役空军到战略空军最大的一地点区别在于,是否有战略运输机,去支撑跨越地域的大规模兵力投送和补给问题。
那么,在明确了冷兵器时代的军事后勤补给,水路永远是。首选的情况下,其实很多时候就等同于攻守双方在特定战场上打的是名牌,因为就那么几条屈指可数的进军路线。
那么回到柴荣征伐南唐这一战,以中原(开封、洛阳和南京为两个节点,贯穿整个黄淮中下游平原的战场之中,实际上作战路线就是一个很清晰的“三横两纵”。
所谓三横,就是由北向南的三条大河:黄河、淮河、长江。
而两纵,就是联通这三条大河的两条水陆。
再进一步来看:
从黄河到淮河,有汝水、颖水、涡水、泗水为代表的多条线路,选择余地很大,横跨整个淮河中下游。
但是再考虑到淮河和长江的水路连通,就只有两条:
第一条在东线,是从淮河附近的寿州,沿着肥水进入巢湖,再从巢湖沿着濡须水流到长江。
这其中有两个关键节点,一个是寿州,一个就是濡须水的原点:濡须口。
古时的巢湖之规模远远大于今天,从巢湖而出,起点是两座山夹起的一个河道,就是濡须水。
而因为这两座山至关重要的地理位置,南北交战的双方都把此地视为必争之地,这就是合肥城的起源。
第二条在西线,他准确的说不是以南京为起点,而是长江北岸的扬州,从这里沿着固有水系一路向北,经过桓公渡,可以直接连通黄河。
这条著名的线路,就是隋炀帝杨广开通的著名京杭大运河的一段关键枢纽,通济渠。
这条路线起源于两晋南北朝对对峙时,著名的东晋将领桓温北伐中原时开凿的路线。
而后来到了隋唐,就一此条道路为主进行疏通维护,构成了国家主要交通命脉。
但是,在两晋之前的秦汉三国时期,沟通中原与江南的核心水陆,就是沿着寿州、合肥一线的淮河长江路线。
这就是为什么寿春(寿州成为了举足轻重动摇的魏与吴的秤砣(司马家篡权后,以寿春为核心的淮南相继发生三场叛乱;
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三国猛将张辽的成名作,是发生在合肥逍遥津,张文远8精兵破1万东吴大军。这也是东吴大帝孙权一辈子不愿意提起的耻辱回忆。
到了现在柴荣对决李璟的时期,由于京杭大运河的兴起,西线的水陆逐渐退化,尤其是从淮河边的寿春,到巢湖边的合肥,基本上是处于断流不同航的状态。
这个时期中原进军到南京,首选就是沿着大运河进兵,拿下扬州之后,沿长江逆流而上,突破京口(镇江,攻破南方大本营金陵(南京。
也正是因为如此,南北朝时对峙时期,扬州、京口的战略位置开始增长到无以复加。
按常理来说,到了柴荣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