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认你当哥(2 / 2)
目前的局势是,南唐在整个沿淮一线除了寿州还在拼死抵抗之外,其他都已基本上落入了后周的掌控。
而且因为前期的失败丧失了不少机动兵力,导致现在是处处设防却处处被动,即便是据城坚守也不可行。
更为让人担忧的是,连翻的毫无还手之力的惨败,已经极大地动摇了南唐自上至下的信心和意志。
各处战场的将领、士兵在这种情绪下,根本发挥不出来真实的战斗力,所有围绕战役所进行的预想和规划都成了纸上谈兵,完全实施不出来。
眼看这杖已经打不下去了,李璟也只好结束自己痛苦的精神内耗,拉下脸再次向柴荣求和,这也是南唐的第二次求和。
这次李璟明显比第一次有诚意的多,他派出了已经退居二线的前宰相孙晟去同后周议和,并给出了自己的三个条件:
一是去帝号,向后周称臣;(当然,弟弟继续当
二是每年上供百万的金和帛;
三是割让寿州、濠州、泗州、楚州、光州、海州等六州之地。
柴荣对前两个条件没有话说,但对关于割地的第三条却很不甘心。
在柴荣看来,上述六州已经基本都算是后周的囊中之物了,李璟怎么好意思拿后周的东西送给后周来当条件?
这六州之地基本上都是紧贴淮河的南岸,可柴荣的目标却远不止于此,他要的是南唐的整个江北之地。
但话又说回来,柴荣内心也十分清除,连着打了四五个月的仗,后周此时也不可避免的露出疲态了。
由于寿州始终久攻不下,如同鱼梗在喉,使得柴荣无法痛快的分兵进讨,现在的局面看似声势浩大,但也进一步摊薄了后周本来就不占优势的兵力。
一旦南唐在某个节点反击得手,重新振奋起来的他们,就很有可能再沿着周军进兵的路线,一路把后周再反推回来。
毕竟,南唐是在主场作战,兵力、后勤的补充、民心以及对当地社情民情的熟悉程度,都是后周所无法比拟的。
归结起来:此时尽管占据优势,但若要谨慎的说,战役胜负仍是一线之间,说变就变。
所以,柴荣在综合考量了所有情况后,也没有像上次那样一下子关上和谈的大门,他决定利用南唐现在的颓势和恐惧,争取通过谈判实现自己的目标。
他让孙晟回去给李璟带话:
同意南唐称臣去帝号,并每年纳贡。此外,只要南唐割让整个江北14州之地,则后周马上退兵。两家自此和好,再不兴刀兵。
亲眼见识了柴荣的威严和后周强大的军力后,好歹也是当过宰相的孙晟已经完全成了后周的迷弟,他回到金陵之后便大肆向李璟鼓吹后周的条件。
本来就对割让6州而心疼不已的李璟,听说柴荣竟然要整个的江北14州,一时之间也犯起了踟蹰。
此现象对于李璟这种人,其实也属正常。
他(们虽然喜功但毕竟也好大,即便才疏但好歹也志大。
割地这种事本身就是价值观和性格上很难接受的,这才好不容易熬过了精神内耗,开了一个小口子,却发现远远不够。这种打击实在是难以言表。
李璟还在犯难之际,问题却解决了!
孙晟遭受了群怼!
朝中几名重臣本来就对孙晟不满,这也是他之所以被逼得退二线的原因。眼见孙晟这次代表政府去议和,如果成功的话他就有可能凭借着后周的撑腰再次复出,甚至独领风骚。
小国使臣被大国皇帝相中,“建议”其回国主持国政,而小国自皇帝到群臣屁也不敢放一个。
这种情况在历史上简直不要太多好嘛。
本来还不敢吭声的几个人眼见李璟对割地一事犯了难,马上就挨个跳出来表达意见:
有的详细分析此时的局势给李璟打气,有的则给出了从征兵、选将到进攻的具体建议措施,有的则是直接把矛头指向了孙晟,给他扣上了“私通外国”的大帽子。
屹立在朝堂最顶端的这几个人,真才实干不一定行,但嘴皮子和洞察人心那绝对是在云端…
在他们的一番教唆下,李璟也成功的再次被激发出了血性,他严厉斥责了孙晟一番,并决定将战争继续进行下去!
只不过,在这样的形势下,李璟还会有翻盘的机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