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道德楷模赵光义(2 / 2)
979年高梁河之战结束后不久,赵匡胤长子赵德昭薨,史书美化的说法是自杀,我们的判断是隐诛。
不管怎么说吧,反正赵德昭没了。
紧接着981年的三月,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赵德芳卒,年二十三。赠中书令,追封岐王,谥康惠。
赵匡胤一共生了四个儿子,长大成人的就赵德昭、赵德芳两个。
尤其是这个赵德芳,当年“烛影斧声”的当晚,宋皇后让王继恩出宫宣召的就是他。
按理说,赵匡胤死后,正常的继位顺序是先赵德昭、再赵德芳。
但之前我们也分析过了,宋皇后年岁小、进宫时间晚,那时赵德昭已经长大出宫建府了,所以宋皇后与赵德芳有母子相处之情。
无论是赵匡胤匆忙之下考虑自己死后两宫和谐,亦或是宋皇后因情感倾向个人所为,当时让赵德芳继位也不是完全不符合逻辑。
然而最后的结果呢,是早就投靠了赵光义的王继恩直接领着赵光义进宫了,宋皇后当时与赵光义会面的一幕,处处夹杂着让人难以不联想的细节:
后闻继恩至,问曰:“德芳来耶?”
继恩曰:“晋王至矣。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王泣曰:“共保富贵,勿忧也。”
按史书所说,宋皇后一见到来的是赵光义,马上就明白没戏了,所以赶忙服软“他叔,俺娘俩服了”,赵光义倒也不含糊“嫂子别怕,有我在,绝不伤害你和侄儿”。
但其实这一步的交锋绝对不会这么简单,理由就是在19年后宋皇后逝世,赵光义的行为非常不合情理,他非但自己不为皇嫂成服、不准大臣临丧,还不许宋皇后与太祖合葬、神主亦不祔庙。
赵光义的这种反常表现,只能说明“烛影斧声”的当夜,尽管他靠着王继恩掌握了先手并有强大的实力做背书,但宋皇后认同他继位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才会让小心眼的赵光义记恨至此。
到了高粱河之败,赵德昭在涿州被群臣拥立,促成了赵光义的隐诛。
那紧接着在1年多之后,无论赵德芳年仅23岁就“以疾薨”是多么的不合理(吓死、逼死、被杀、忧患而死等,赵匡胤的下面这一代已经彻底失去了继承皇位的可能性。
那眼下,还有可能对皇位有威胁的就只剩下了一个人—秦王、中书令、检校太师、开封府尹赵廷美。
在之前赵普罢相那一章节里,我们详细的介绍和分析了金匮之盟的相关情况,这里不再细述。
总之,赵光义当年通过谋害哥哥篡夺皇位后,无论是基于宣扬兄终弟及来为自己无诏书继位站台也好,还是基于拉拢赵廷美从而打压赵德昭、赵德芳这两个正统接班人及其背后心有所属的大臣也好,赵光义都只能把赵廷美越拔越高,向着看起来就是接班人的那个方向去推。
976年十月,皇帝下诏:
以皇弟永兴节度使、兼侍中廷美为开封尹、兼中书令,封齐王;
8天后再下诏:
齐王廷美、武功郡王德昭位在宰相上。
979年十月,再次下诏:
齐王廷美进封秦王。
但是每把赵廷美往前推一步,赵光义的内心就越痛苦,这就是给自己将来搞掉这个弟弟加障碍。
尤其是随着赵德昭、赵德芳都死后,所有朝臣包括赵廷美自己都会意识到,赵光义保不齐将就要下手了,行事只会更加小心不留把柄。
这就给赵光义增加了很多难度,总不能再来个“自杀”或者“以疾薨”吧。
现在问题来了,自己给自己立了“道德楷模”牌坊的赵光义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