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九十一章 西风刮来(2 / 2)
李风云看出来李思行的疑惑,当即加了一句,“安平公是否知道,黄台公在平壤战场上,是否有所建树?”
这是李风云一直想知道的事。他曾向十二娘子推演了东征战局,对平壤一战推演的更为详细,而其中的关键就是萨水,崔弘升能否自救,就在于能否在萨水一战中拯救远征军。十二娘子因为李风云的推演而远赴东征战场,试图说服崔弘升以自救,但从目前已知的结果来看,崔弘升显然未能拯救远征军,这其中到底是十二娘子未能说服崔弘升,还是崔弘升的自救之策未能奏效,就不得而知了。
假如是第二个原因,那么崔弘升在假设远征军大败于萨水的情形下,必然会积极的做出一些预防措施,而这些措施在关键时刻应该能发挥一些作用,救出一些远征军将士,这就是崔弘升的功劳。只要崔弘升有功劳,那么在政治层面的配合下,山东人的确有救出崔弘升的把握,反之,若崔弘升在东征战场上全军覆没而归,罪无可恕,那山东人利用河北危机来胁迫圣主,则有可能适得其反,不但会加速崔弘升的死亡,还会进一步激化关陇人和山东人之间的矛盾
而这一答案对李风云的北上决策非常重要,若河北人有把握拯救崔弘升,李风云便率军杀进河北,反之,李风云最多也就是做出北上攻击态势,完全没必要拿联盟将士做无谓牺牲。
李思行不假思索的点了点头,这让李风云高悬的心顿时放了下来,一股喜悦涌上心头,难道十二娘子当真成功了?难道崔弘升拯救了大量的远征军将士
“据安平公说,崔家从中枢得到消息,圣主曾说,此次远征平壤最终能安全撤回四个军,黄台公居功至伟。”
李风云又惊又喜,难以置信。四个军?竟然有四个军安全撤回辽东?崔弘升竟然拯救了四个军十几万将士的性命,这份功劳太大了,圣主和中枢岂能视而不见?军方又岂能集体失声?决无可能,军方肯定要利用这份战绩,来挽救卫府的尊严,只是关陇人和山东人的矛盾太深了,大肆宣扬崔弘升的战绩,虽然能挽救一点卫府的尊严,却进一步打击了关陇人,而当前东都的军政两界都为关陇人所把持,所以崔弘升的功劳理所当然被埋没了。
然而,圣主不甘心,山东人也不甘心,他们都想宣言崔弘升的战绩,毕竟这是东征大败中的唯一“亮点”,圣主需要它来鼓舞军心士气,山东人需要它来赢得政治利益,但目前他们缺少一个“契机”,一个迫使关陇人让步的“契机”,而这个“契机”只能靠山东人自己来创造。
“某将在近期率军北渡大河。”李风云毫不犹豫地做出了承诺,“考虑到此行需要密切配合河北方面展开攻击,所以某非常需要一位河北人的辅佐。”李风云停顿了片刻,又补了一句,“此事十万火急,切切不可耽搁。”
李安期从李风云的表情和语气上敏锐地发现了一丝异常。从时间上推算,此事肯定来不及,因为不论是赵郡李氏和博陵崔氏,若想满足李风云的条件都需要时间,而现在缺少的就是时间。李安期稍稍犹豫一下,主动问道,“将军是否已有合适人选?”
“刘炫。”李风云微笑说道。
李安期和李思行四目相对,面面相觑。刘炫是什么人?山东第一鸿儒,儒林泰斗,中土最为著名的经文学家,谁能请得动?
然而,刘炫生不逢时,尤其中土一统,关陇人掌握天宪之后,关陇人对以中土正朔自居的山东和江左儒林文人施以“萝卜加大棒”的政策,听话的就用,不听话的就往死里整,而文人自有其节操,山东和江左文人更是视关陇为蛮夷,结果可想而知。刘炫做为山东的儒林泰斗,自然瞧不起如蛮夷一般愚昧无知的关陇人,理所当然成为关陇人打击的对象,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饱受屈辱,晚年更是凄惨,颠沛流离,孤苦无依,衣履褴褛,食不果腹,就在他大命将近,溘死朝露之际,他的那些参加了义军的学生闻讯而来,将其裹挟到了义军队伍里。
当初李风云之所以向李百药推荐刘炫为说客,正是因为他知道刘炫就在豆子岗,而李百药之所以也想到了刘炫,同样是知道刘炫的凄凉处境。现在李风云改变了想法,决定把刘炫请到自己身边来,以最大程度的利用刘炫的显赫声名,如此既有利于自己与河北人的合作,又有利于后期继续说服河北人南下攻打齐鲁,可谓一举多得。
“你去一趟豆子岗。”李风云目视李安期,以不容置疑的口气说道,“见到老先生后,你实话实说,然后代表你家大人,恳请安平公出手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