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第 52 章(1 / 2)
《直到日落》
等窗外的街景渐渐变得现代都市,穿过那一排排高耸入云的楼房大厦,沈时因再也睡不着了。她惊奇地看着沿途风光,发现城市中心跟她想象中的很不一样。
“没想到非洲还有这么现代化的地方。”沈时因感慨道:“那天还看见四处兜售的马赛人……这个国家好割裂,现代与原始、科技与落后能共存。”
钟琂很认同她的观点,他说:“农业基地里还有外派过来的中国人在教当地居民种植技术,工厂里也全是国内运过来的高精尖生产设备。我们国家是一步步地往前走,他们是在大跨步。”
他把车停好,沈时因从下车起就亦步亦趋地跟在钟琂后面,一旦失去车辆铁皮的庇护,她就变成了一个鹌鹑,生怕在异国他乡落单。
沈时因站在高塔前,抬头向上望去,好像怎么也望不到头。“这就是你主持修建的城市地标?远看的时候我还以为是像东方明珠那样是电视塔,近看才发现原来挺宽的,还能供人居住。”
“下面25层是写字楼,中间15层是酒店,最上面几层是观光餐厅。”钟琂说:“走吧,我们坐电梯上楼。”
沈时因赶紧跟上。电梯运行速度很快,大概只过了不到两分钟,两人就到了顶层。有几个大楼的维护人员出来接待了他们,钟琂轻车熟路地找到安全逃生楼梯,步行往上了一段,来到真正的顶楼平台。
由于楼层高,平台的风也很大。沈时因总感觉温度也比刚才低了几度。她站在一旁,听钟琂用英文和维护人员交谈。
原来是接闪杆被风吹倒了,这是一个避雷装置,也就是大众所熟知的避雷针。它在修建初期就投入了使用,一般采用预放电模式,安保人员早上巡查时发现金属杆件被风吹得七零八碎,当下警铃大作,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在第一时间就联系了钟琂。
钟琂不仅亲自动手将地上的金属材料串到了一起,还详细地对负责人解释起原理,“重点是要将雷电排到地面,因为楼体高度特殊,所以除了预放电之外还要配合滚球法。也就是说要让这些球体在建筑物表面滚动,当球体只接触接闪器和地面,那么没有接触到的部位就会受到接闪器的保护。”
对面两人记着笔记,连连点头。
钟琂放下手里的金属块,“那剩下的你们试着做加固,我一会儿来验收。”
钟琂拂了拂手走到一旁,看见沈时因正站在女儿墙前面,遥遥望向远方的山川湖海。
沈时因看得入了迷,连钟琂走到旁边也没发觉。
钟琂知道她在想什么,“其实高度发展的城市只有这么一小片区域,稍微站得高一点,就能看见荒原和山丘了。”
沈时因说:“但是这样也有另一种美感。城市和自然的有机结合,人类和动物的和谐共存。”
来了这么久,沈时因其实还从来没在非洲真正观光过,动物没怎么见,市区更没逛过。钟琂知道沈时因胆子小,自我保护意识强,连在街道走路也担惊受怕,于是他指着其中一栋建筑说:“那就是我们国家的大使馆。”
沈时因顺着他的手指看过去,惊叹道:“好恢弘。”
目及所至的很多建筑物都曾经过钟琂的手,哪怕不是他设计和修建的,那也有过张士明的参与。钟琂开始顺着大使馆往旁,一栋一栋地介绍起来:
“其实从建筑风格就能推测出修建年限。你看,那是最古老的巴洛克风格,外形类似教堂,采用砌体结构,殖民时期修建。再后来是国内的风格,几十年前的红砖瓦墙,坚固厚重、保温耐用,加以栖岫木艺,主要用来做功能性房屋。再后来是大刀阔斧的水泥钢筋,主要以实用为主,那些外形敦实庞大的建筑体都是那个阶段建起来的。至于这十来年,追求的已经不再单单是质量和功能,还有美观轻盈,常采用钢结构。那栋楼就是我修的,曲面外墙白天能吸收太阳温度,储存到晚上再释放,便于消除日夜温差。”
沈时因看向那玲珑考究的外形,果然很有钟琂的风格。她照葫芦画瓢,按这个思路往旁边看去,顿时有了新发现,“那个表面不太规则,看上去很错落的楼也是你修的?”
“对,故意做的复古造型。设计灵感参考了敦煌石窟和里面的壁画。”
沈时因答对一题,信心百倍地又找出其它两处地方。她渐渐找出了规律,越是漂亮新潮的形状,那就越有可能出自钟琂的手笔。
每每提到一处建筑物,钟琂总会随口讲解几句。沈时因很惊奇地发现钟琂的语气里完全没有卖弄,也不算是在高谈阔论,或许这跟他一贯散漫的态度有很大关系。他并不觉得自己做了多了不起的事,换一个人同样能做到,因为这就是历史向前发展所产生的洪流,他不过是刚好置身于这洪流之中。
如果说以前的沈时因只觉得钟琂有一副好皮囊,那么这一刻她切身体会到了钟琂的魅力。那是一种信手拈来的随性潇洒,让人在心里冷丁冒出一个念头:这个人
好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