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学员(2 / 2)
学员们纷纷鼓起掌来,人人都是面色通红,这也是忠义军发明的新的庆祝方式。
演讲短暂有力,王松退到一旁,点了点头。眼前的这些年轻人,朝气蓬勃,让他莫名地有些激动。
也许,忠义军的将来,就在这些年轻人身上。
教官的军纪演说结束,学员们由外向里,迈着整齐的步子一个个离开,教场上只剩下了王松等寥寥数人。
“相公,这一期的学员不错,有很多都是陕西、四川、荆湖各地远道而来,比如宗老相公的外甥黄中辅,福建的黄公度,四川的虞允文,江西的胡铨,还有吴玠的长子吴拱等人,都是其中的翘楚。”
“吴玠现在是大宋朝廷的一方诸侯,想不到把他的长子也送过来了! ”
王松笑了笑。这吴玠虽然小节有亏,但能抚士卒,同其甘苦,简素爱民,历史上抗金有功,和其弟吴璘、其子吴拱,一门忠烈,算是华夏的英雄了。
“远来都是客,好好训练这个吴拱,也给吴氏兄弟一个面子。”
王松翻开名册,继续看了下去。
“胡铨,庐陵人,28岁,经史百家之学均有所得,通晓绘画……”
王松点了点头,指着名册道:“这个胡铨,可以放入步兵科,测绘方面的才华,可不能浪费掉。”
王松交代了一下,忽然像记起来什么事情一样,抬起头问道:“你刚说什么,四川的虞允文?”
黄纵点头道:“相公,正是! 这个虞允文乃是世代官身之家。他的祖父乃是唐朝名臣虞世南,他的父亲虞祺乃是政和年间的进士,现在在四川的地方赋闲养病。虞允文幼时聪慧,七岁即能提笔作文,如今刚好20岁,风华正茂,乃是少有的奇才。”
王松微微点头。现在他敢肯定,这个虞允文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南宋名臣,被伟人誉为“伟哉虞公,千古一人”的那尊真神了。
战伐之奇,妙算之策,忠烈义勇,南宋第一。虞允文在后世获得的赞誉实在太高。
“虞允文这些青年才俊,一定要好生培养,将来有可都是民族的栋梁!”
“讲武堂”的教育方法,半天时间教授课程,除有关军事的战术、兵器、测绘、筑垒及典范令外,并增加数学、历史、地理等,每节课为45分钟。
典范令小册子是教授各项军事动作的准绳。普通知识是为了充实学员的军事知识,为全面学习各种军事演习准备条件。
术科训练,先在操场进行各种制式教练,再到各教练场演习。
野外演习,先由简入繁,再逐步进入全面联合演习。劈刺术有护具,骑马训练有马场,炮兵训练有炮场,工兵有土木工作业场、架桥作业场,爆破演习则选择不致造成危害的场所。
辅助术科如武术等,都有专业教官。训练每课多为45分钟,正式出操训练一般两小时,野外演习至少用半天的时间。
科目复杂且远离学校时,则增加到一至数日。大演习还携带帐篷、炊具,在演习地生活。
军中学员完成半年的不连续的学习后,然后到军中实习,而民间招书的非军中学员则有一年的学习时间。实习半年完毕后,返校举行毕业式。
毕业后,所有学员们会被分发到各军见习半年。见习期满,就分配到各军充当军官,没有官阶的学员,由最低的军官做起。而有官阶的学员,则会自动上升一级,到新的岗位上任职。
对于那些通过了考试,文化知识低的学员,“讲武堂”则是专门请一些“希望学堂”的教师过来,帮学员们进行知识的教授和补充。
至于校长,王松则是当仁不让。这其中牵扯到的利害,他自然是心知肚明。
袁世凯凭借北洋武备学堂的毕业生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曹锟、陆建章等人,小站练兵,成功统制中华二十余年,而这些武备学堂的毕业生,也都成了袁世凯北洋军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蒋光头凭借黄埔军校,一举培养出了大批心腹军官,建立新军,屹立不倒20多年。
每一个大人物的背后,都有一大批的军中将领甘为鹰犬,冲锋陷阵,而且忠心不渝。
试想,王松辛辛苦苦建立了讲武堂,又如何会把它交到别人的手上?
而且,军官中大量的平民子弟,他们身上没有什么家族利益瓜葛,会比那些世家子弟、勋贵之后更加的忠诚,也更容易培养。
即便是那些从民间招收的学员,照样良家子弟居多,而其他富家官宦子弟,也同样是风华正茂、忠心为国之人。
华夏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诸子百家,有琴棋书画,有火药,造纸术,罗盘,活字印刷术这四大发明,戏曲杂艺,数不胜数,金人又有什么?
什么都没有,就连官制也是借于辽国。
什么是国家,什么事民族,什么是军人?
军人的精神就是爱国,若有军人不爱家,嫌弃自己的家乡,就不是个好军人! 爱国,爱民族,军人必须要有此德!
牺牲、团结、服从。金人南下,要不是大宋将士贪生怕死,一盘散沙,拒不听令,就凭几万女真人,也敢在中华之地纵横驰骋?
女真骑兵精锐,烧杀抢掠,生灵涂炭。宣抚司办讲武堂的目的,就是要训练大量的军官,让军官们在军中传帮带,铸造强军,与女真骑兵抗衡的同时,重拾汉人的尚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