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围剿计划(1 / 1)
经过一系列的战斗考验,汪狗娃、赵岩等一批同志成为了党组织的成员。他们的心情都非常激动,决心在以后的战斗中进一步接受党的考验。
黑风口的失败,让张超武很长一段时间不敢进攻红军。但红军在罗坪建立根据地,对沙道集镇产生了极大的威胁。若沙道集镇有失,自己就只能进驻宣恩县城了。
张超武以前作为保安团长,后又升县长兼任保安团长,本应驻守在宣恩县城里,但他听信风水先生明文驼子的话,说他是条龙,宣恩县城风水不利于龙的生活,而沙道集镇的风水正好有利于龙的腾飞。
于是张超武以沙道乃锁三省之要冲的兵家必争之地说服了上峰,便率军入驻自己的家乡沙道。而且沙道集镇是改土归流之前的忠峒土司王城,他认为这里有王气。
而他的出生地正是离沙道集镇四十里的龙潭坝,明文驼子说龙潭坝是张超武祖脉之地,保佑着他飞黄腾达。并告诉他龙潭坝不能让外人所占,不然他的祖脉会风水尽失,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张超武特派了一个连驻守在外界通往龙潭坝的唯一咽喉要道——两河口小镇以北约两里之处的峡谷口。
张超武虽然暂时不想进攻罗坪的红军游击大队,但“湘鄂皖边剿匪司令”徐源泉却催促甚急。他只得策划调集五县保安团同时进攻罗坪,他知道一旦红军失去罗坪,人烟稀少的野溪沟是无法长期立足的,只能逃窜到别处,那沙道集镇之忧即可解除。
正当张超武按照徐源泉的命令策划围剿红军游击大队时,又再次收到徐源泉的电报,命他一定要集中五县兵力歼灭红军游击大队于罗坪地区,不得漏网一人。
张超武自从升任旅长后,一切待遇的确是提高了不少,前不久徐源泉为他配备的电台也送到了沙道集镇。接到徐源泉的电报,张超武又惊又喜。惊的是小小的红军游击队占领罗坪并将其开辟为根据地,这么快就惊动了徐总司令,喜的是五县的县长兼保安团长虽然表面上服从自己指挥,但从心里是不服的。现在有了徐总司令的命令,他们决不敢再畏缩不进。徐源泉还在电报里特别说明贺龙主力已远在贵州,让张超武不必担心红军主力的增援。
接到徐源泉的电报后,张超武知道自己上了红军游击队的当。在沙道一带根本就没有什么红军主力部队,自己以前得到的情报说贺龙主力部队的一部分已经潜伏于沙道附近的某处原始森林里,看来这个情报的确是假的,是红军游击队的疑兵之计。
张超武对手下人的情报工作很是恼火,直到前段时间红军游击大队在罗坪建立宣恩县苏维埃政府后,才弄清红军游击大队的大队长是董大中,副大队长是王冲。小小的红军游队也越战越强,现在连乌鸡界龙家台苗寨也成了红军的势力范围,对自己形了夹击之势。而红军游击队到底有多少兵力,却无从知晓。不过他知道,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董大中的人马绝对不会超过一千人,而自己的一个旅再加上所辖五县的地方武装,人马至少在五千以上,围剿罗坪这点地方是绰绰有余,况且红军游击队的武器弹药极度不足。于是,他与副旅长柯德明立即展开部署,命五峰县长兼保安团长高丙正与鹤峰县长兼保安团长覃福斋立即调动兵力,五日之内必须到达沙园待命,与龙山、来凤两县保安团及旅部同时行动,在半个月内作好一切战斗准备,等候命令随时向罗坪发起进攻。
在罗坪根据地的中心覃家集,红军游击大队正在召开军事会议。在会上,董大中指出:“敌人是不可能让红军长期在罗坪一带发展的,一定会加紧围剿,现在的宁静只是敌人在调集兵力,作大举进攻的准备,若敌人进攻根据地,一定会集结数倍于红军的兵力。红军只有主动出击扩大根据地,才能打乱敌人的部署。”
王冲说道:“湖南龙山县的石牌洞与罗坪临近,而那里的敌人势力相对较为薄弱,只有一百多名团防武装驻守,如果占领石牌洞,根据地面积就会扩大几倍。那里也曾是老区,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大家正讨论间,只听得门外传来赵岩的“报告”声。
董大中说道:“进来!”
赵岩进来报告道:“大队长,特科分队派到湘鄂西边几个县的同志传来情报,五峰、鹤峰城内的保安团有异动,似乎准备调动。而离罗坪较近的来凤、龙山、宣恩各县城的保安团和沙道集镇内的张超武独立旅也均处于高度戒备状态。”
董大中问道:“我们以前打入敌人内部的同志联系上了没有?”
赵岩回答道:“王辉富同志已潜入沙道集镇内,正在想办法联系。”
根据赵岩带回的情报,董大中和王冲得出结论,张超武将于近期对根椐地发动围剿,不过具体时间还不得而知。看来得尽快拿下石牌洞,打乱敌人的部署,才能粉碎敌人对根根地的围剿。
为了避免龙山县城的保安团支援石牌洞,董大中与王冲依然采取声东击西之计。王冲亲自带领第四中队提前佯攻龙山,让龙山城里的敌人不敢增援石牌洞。同时,命三中队副中队长王先洪带一个分队监视来凤县城,命防守黑风口的刘义风的一中队进入战斗状态,防止张超武派兵从沙道集镇来救援。
石牌洞的团防队长杨麻子杨明学也将石牌洞小集镇修成一个堡垒形的土围子。并在东面主门口架有一挺机关枪,如果强攻困难将会很大。
董大中命赵岩带两名侦察队员用骡子驼上一头猎获的大野猪去石牌洞街上“赶集”,晚上想办法打开土围子的正门。而他将亲率汪狗娃的三中队余下的两个分队,趁势冲进去,拿下石牌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