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帝国(1 / 2)
朱棣接过小纺车,开心的走了。
虽然很小,但是也可以织布,按照明末的小型织布机做的模型。
这是韩林偶然从一位松江来的商人手里买的图纸,再请工匠做的。
接着就又开始讲课了,今天讲论语,“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韩林兴致缺缺,随便从书篮里拿了本书小说,便读了起来。
还是那句话。
学什么学?
看完了一节,又抬头看了看现在这些兄友弟恭的皇子们,以后会为了皇位明争暗斗。
特别是朱棣,以后造反成功,把朱标的子孙关在凤阳宫墙内,最后连话都不会说。
春申君的萧墙之祸、赵武灵王的沙丘之变、唐太宗的玄武门之变。历代皇室,父杀子,子杀父,兄杀弟的那些悲剧,全都牢牢的刻在他的脑子里。
韩林需要和这些皇子搞好关系,因为朱元璋这人别的地方都有黑点,但是对待子孙那是真爱。
只要自己和这些皇子关系不错,也许朱元璋能手下留情一点。
但是也不能太过亲密无间,到时候站队问题就让人头大。
虽然知道最后的赢家是燕王,可是韩林自己都能改变时间线。
何况造反这种本身就充满偶然性的高风险活动呢?
正当韩林胡思乱想的时候,魏观也发现了韩林心不在焉。
“宋国公,你来说一下,这段话的意思。”魏观有心敲打一下。
韩林揉了揉眼睛,看了看魏观,“其实就是上行下效的意思。”
魏观仔细想想好像就这意思,不过还是不甘心,“那能够举几个例子吗?”
韩林开始掉书袋,“比如晋武帝自己奢侈成风,导致整个晋初一副亡国之气。再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导致唐朝后面一系列政变,李世民是不错的君王,但是却带坏了风气,甚至影响整个后来历史的风气。”
“怎么说?”魏观也是第一次听人批评明君李世民,比较好奇。
韩林顿了顿,组织了一下语言,“唐太宗的成功,让后世的人物都有一个做法,只要能成为明君名臣,那么手段不重要。所以一切都是李世民的错误。这也导致后世兄弟为了皇位,不择手段,嫡长子制没有得到充足保障。”
“甚至宋末出了那么多投降异族的将领,都与李世民这种不择手段的上行下效有无法洗清的关系。”
这纯属尬黑。
完全是不讲前因后果,直接扣大帽子,就和崇祯皇帝吊死煤山的结局,原因是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