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改变(1 / 2)
朱元璋转动眼珠,突然想到,汪广洋以智谋著称,刘伯温也以智谋为傲,这可能是同行是冤家的心理在搞鬼。但他没有深究这个问题,他又提到了第三个人:“胡惟庸如何?”
其实如果按照理论来说,宰相必出乎州部,将军必起于行伍。
胡惟庸是很适合的。
他基层待的很多。
朱元璋看上胡惟庸,就是因为胡惟庸在地方上多年,熟悉基层。
刘伯温直接说,“胡惟庸绝对不行。”
朱元璋搞不清刘伯温对胡惟庸的评价理由,是怎么来的。
刘伯温没有解释,朱元璋也没有问。
他有点恼火,有点失望,“看来,我的几个宰相人选没有你好?”
一道刺眼的光。刘伯温感觉到脑子一震,像是被人从高处推下来,而他变成了一根羽毛,慢慢地飘了起来。当他发现自己不是在飘浮而是在向下滑落时,他马上就清醒了。
刘伯温现在处在一个并不危险但极为尴尬的境地,如果他说自己有宰相的素质,那他刚才否定朱元璋心目中宰相人选的事就是有私心。
如果他说自己没有宰相的素质,他又有点心不甘,因为宰相这个位置的确让人垂涎欲滴啊。
刘伯温他不是神,他只是个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实现人生价值的凡人。
如果真的坐到宰相的椅子上,那儒家的“为生民请命”的高调理想不就有实现的基础了吗?
可问题是,命运告刘伯温,他此生已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朱元璋不可能让一个曾做过自己导师的人再来做宰相。
刘伯温必须要表态,他带着无奈的情绪表态:“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我这个人疾恶如仇得过了度,又不喜欢繁杂的行政事务,勉强去做,对国家无益,一定会辜负圣恩。天下何患无才,您何等圣明,只要细心寻求,一定会物色到合适的人选。只是眼下这几位真不太合适。”
朱元璋缓缓地点了点头。
但刘伯温发现,朱元璋根本就没有把自己的话放在心上。他突然有个很不好的预感,他可能得罪了很多人。
既然朱元璋心里早就有了定见,那他肯定会塑造他心目中的宰相人选,而在塑造时,他会对那些人说:“你呀,有什么缺点要改。你这
刘伯温必须要表态。他带着无奈的情绪表态:“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我这个人疾恶如仇得过了度,又不喜欢繁杂的行政事务,勉强去做,对国家无益,一定会辜负圣恩。天下何患无才,您何等圣明,只要细心寻求,一定会物色到合适的人选。只是眼下这几位真不太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