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极限领悟(二更送上)(1 / 2)
战斗一旦展开,就再没有人能够控制局面。
和一位天空武士单挑,没有人知道修伊到底在想什么。
侯爵府的武士们就象是一群被抛弃的孩子,不知道后面的日子该怎么过,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只能无奈地旁观做观众,而对远方内普尔顿大人的呼救充耳不闻他们到是想上去救,但后果很可能是救人不成,把自己搞死。
那个花园里的吸血妖藤原本是修伊用来做退路用的,可以有效阻挡追兵,现在用来困人,效果更佳。
书房外的空地上,修伊和比科姆已经战成了一团,不过看起来比科姆打得非常难受。
修伊就象是滑溜的泥鳅鱼,在比科姆磅礴强悍的攻击中灵巧的闪避。
不过他的闪避和一般人的闪避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比科姆金刚般的重拳砸向修伊的左臂,这一拳如果砸中,修伊的一只胳膊绝对粉碎,修伊微微侧了下身子,不是让自己的左臂离开比科姆的攻击范围,而是把自己的胸膛迎上比科姆。
比科姆愤怒狂吼,铁拳却不得不回收,修伊的剑已经刺了过去,比科姆只能用强硬如铁的手臂去硬格修伊的剑。
是的,这就是修伊的闪避方式,欺负比科姆不敢杀自己,修伊不但放弃了所有防御,甚至当比科姆攻击自己的非要害部位时,他也会把自己的要害主动送上去。这种做法其实极度冒险,但是对修伊来说却非常有必要。
他很怀疑到底是什么让那位内普尔顿大人犯下如此的错误,竟然妄想通过胁迫自己来获得自己的技术。不管这是他个人的想法,还是暗中有人怂恿他这样做,都说明一件事:就是有人依然在相信暴力和胁迫可以让自己低头。
他必须让所有人明白,那是不可能的。
修伊格莱尔可以死,但不接受任何胁迫。
比科姆是最好的证明武器,毕竟不是谁都敢用自己的命去威胁一个天空武士。谁能保证比科姆在怒火之下不会发疯?谁能肯定比科姆一定每一次都能收回攻击?世界上总有万一存在,在这场战斗中,只要有一个万一出现,那么修伊的下场就是死。
可是修伊就这么干了。
没有置之于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就会有太多人算计他,他将为此疲于奔命。
放弃所有的防御手段,不仅换来了比科姆战斗时的束手束脚,同时也使修伊的攻击变得更加凌厉而凶狠。他的身形飘忽,那是在风灵护体法术下作用的效果,使他的速度更加灵动,快捷。与此同时,修伊的口中还吟唱着法术咒语,一道又一道魔法逐渐生成,打得比科姆手忙脚乱。
魔武结合的作战技巧,一直以来都是修伊全力追求的。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一个魔法师加一个武士的组合,远远超过两个武士或者两个魔法师的组合。修伊的单一能力不足,但他的综合实力不弱,可惜的是他还没能完全把握魔武结合的技巧。
曾经不止一次,修伊试图将魔武结合的能力再度提高,但是他始终做不到在战斗中同时运用法术。他通常只能先用法术打击对手,然后再迅速接近敌人,使用武士的作战技巧,就好象先箭射,再近战。这样的战斗方式虽然不错,但很难完全发挥出自己的实力。
真正的魔武结合,应该是在战斗中也可以使用法术的,但是那实在不容易。
要知道颂念咒语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一个音节一个音调都不能轻易改变,需要魔法师集中精力才能使用,而武士的战斗,生死往往在瞬间产生,更加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容不得出错。因此修伊从来不敢在近身战斗中吟唱法术,那很可能导致他的魔法还没有放出来,就被敌人一剑砍死。很多法术,他都是事先准备好,然后借助于记忆戒指或其他手段使用出来。
不过今天,修伊不用再担心这个问题了。
因为他遇到了一个他梦寐以求的对手,一个他一直想要寻找的好对手。
好的对手,其实比好的导师更加难得,更加有价值。
这主要是因为,武士的战斗,往往只有在生死之间才能有所体悟。仅靠修炼,即使得到了某种力量,由于缺乏生死之间的淬练,这种力量也还是有限,而且未必真正属于你。就好象箭法好的人,在真正狩猎时碰到猛虎,可能会吓的手软,导致箭都射不出去。
所以即使修伊在平时和巴克勒的对战性训练中能够使用出魔武结合的战斗方式,他也不敢在真正的战斗中使用,这就意味着他依然没有掌握这种能力。
好的对手就不同了。好的对手不代表是强大的对手,而是会与你死战,能对你造成绝对压迫,但是你又有一战之力,可以帮助你激发全部潜力与敌死战的对手。
这样的对手要求实力不能比你强太多,也不能比你低。比你强太多,会一巴掌把你拍死,比你低了也起不到激发效果。
然而今天,比科姆这个人恰到好处的满足了修伊的需要。
他足够强,比修伊强很多。
但是他不能也不敢杀死修伊,因为他是伊萨多的朋友,是塞拉帝国器重并且需要的人,同时他现在还掌握着内普尔顿的生死。
但是他同样会对修伊造成威胁,会伤害和抓捕修伊,所以修伊同样也不能大意。
可以说比科姆符合一个好对手所有的条件,够强,不致命,但同样有足够威胁,因此是最好最合适的生死对手。
在这种情况下,修伊决定放手和一位天空武士对战,他要尽情的去感受强者的力量,尽情地去体会他所想要体会的能力,尽情的去使用他所想要使用的魔武结合能力。
长剑在进攻中疾风磅挥舞,修伊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他几乎看都不看比科姆的存在,脑海中一片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