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四十八章 必然的阵痛(1 / 2)
攻打南直隶的任务迫在眉睫了,这个时间稳定是必然的,可苏天成考虑到的稳定,包括了长远的稳定和短期的稳定,若是要维持短期的稳定,那么最好的办法是维持现状,接下来攻打南直隶,拿下南直隶之后,按照以往改朝换代的模式,统一中原。
可苏天成不是这么看的,这就好比是个人需要形成一个很好的习惯,穿越的苏天成,非常清楚制度的重要,他必须要让诸多的官吏,形成好的习惯,要适应用制度管人和用制度管事的模式,要形成一套良好的模式。
苏天成对官吏不会苛刻,他也知道,能够进入官府做官的诸多官吏,本身就不简单,多年的寒窗苦读,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确比老百姓明白事理,更加重要的是,这个时代的文盲特别多,可不是几百年之后学校普及的场景,老百姓的素质普遍都没有起来,所以说,官吏阶层的特权还是存在的,这是无法否认的,但特权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出来,那就需要慎重考虑了,说到底,苏天成选择的是高薪养廉。
一方面他大幅度提高官吏的待遇,一方面对官吏严格要求,对于那些整日里浑浑噩噩、鱼肉百姓的官吏,是坚决不能够轻饶的。
提高官吏的俸禄,嘴上说起来是简单的,可坐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尽管说各级官府的官吏人数不多,绝不能够和几百年之后比较,譬如说一个县,官吏总人数不会超过百人,而又品秩的官员,不过区区三五人,但这个时代的经济条件,和几百年之后也是无法比较的,尽管苏天成用尽全力发展商贸。但中原大地,还是典型的农业经济,习惯于自给自足,若不能够大力发展商贸,中央根本无法维持官吏的俸禄。
山东是很成功的模式,但山东的情况,福建和浙江无法复制。包括大明很多的地方,都是无法复制的,这是因为山东登州的码头,是大明唯一合法的海外贸易交易的市场,这就促使苏天成必须要穷尽办法,一方面加大商贸发展的力度。一方面在统一中原之后,对开开始扩张,满足越来越大的需求。
这就是苏天成选择的道路。
洪承畴、卢象升和渠清泽等人,商议进攻南直隶的办法,朱审烜、杨嗣昌、鹿善继和张溥等人,商议如何的提高官吏的俸禄、严格要求官吏的事宜,大家分头进行商议。至于说苏天成,已经在考虑另外的一个重要问题了,那就是监督的问题。
尽管明确了制度,但缺乏了监督,一切都流于形式了,该腐败的照样腐败,该鱼肉百姓的照样鱼肉百姓,可监督历来都是最难的事宜。谁都清楚这一点,如今这个时代,苏天成和众人去说人治与法制的区别,无疑是对牛弹琴。
所以从事监督事宜的负责人非常的重要,也就是都察院的都御使是核心。
大明朝廷的都察院,表面上是监督官员的,其实早就变味了。左右都御使和副都御使只是挂名,基本都是做其他的事情,真正负责的是佥都御使,可惜都察院的左右佥都御使。不过是四品的官员,权力不可能有那么大,而且都察院负责的有监督、弹劾以及建议等等,到了明朝末年的时候,都察院的主要职责,就是参与到党争里面去了,用于官员之间相互的倾轧,此外就是和皇上对着干,监督官员的事宜,早就遗忘了。
苏天成内心的都察院,和以前的完全不一样,都察院必须要单设,而且地位高位六部,有权力直接监督六部,都察院专一负责监督、弹劾和处置官员,不再负责向朝廷提出建议的职责,更加重要的事情,苏天成将赋予都察院直接调查和处理官员的权力,除开三品以上的官吏,需要皇上和内阁集体商议之后,做出来处理决定,三品以下的官吏,都察院在查清楚事实情况之后,按照相关的规定,直接处理。
如此一来,都察院的权力就非常大了,这也就令都察院的都御使变得非常重要了。
都察院的官吏必须是精兵强将,必须要有着过硬的作风,还是那句老话,打铁必须自身硬,一旦自身沾惹了贪腐的事宜,就不要想着查处别人了,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软,随着商贸经济的发展,诱惑会越来越多的,贪腐的情况肯定会出现的,都察院保持高压的态势,大规模的查处,总是能够遏制贪腐的情况的。
苏天成内心最为中意的都察院左右都御使的人选,就是范景文和徐尔一。
巡抚衙门厢房。
范景文和徐尔一两人都在厢房里面,他们的态度恭敬了不少,这也是因为他们很清楚,对面的苏天成,不长时间之后,将会成为皇帝,必须要恭敬。
其实所有人的态度都改变了,包括朱审烜,这一点苏天成很清楚。
“范大人,徐大人,我想着请两位屈尊主持都察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