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路见不平(1 / 2)
今天,一大早苏轼兄弟就慌慌张张地来辞行。
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是他们的母亲病逝了。
古人非常注重孝道,所谓“百善孝为先”、“忠孝两难全”,对父母的孝道有些时候甚至排在对君主的忠心之前。对于古人来说,对父母的孝道和对君主的忠心是人生最严肃的两件事,谁要是在忠孝两件事上稍微有亏,就会被别人戳一辈子的脊梁骨,被整个社会唾弃,甚至遗臭万年。所以父母去世,作为子女的,必须要守孝三年。
为什么要守孝三年呢?按照儒家圣人孔子的说法,“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即小孩子长到三岁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在这三年中,父母对孩子悉心照料,无微不至,备受艰辛。所以父母死后,为报父母养育之恩,子女守孝三年,是“天下之通丧”。
在守丧的三年中,停止一切娱乐活动、不能结婚嫁娶、不能穿喜庆的衣服、不能贴喜联、不能参加宴会等喜庆活动。守满三年后,才能“除孝”,恢复正常生活。
孝三年的制度,就算是皇帝宰相也要严格遵守。
对于现代的眼光来看,古代公务员有三年超长的丧假,简直不要太爽。但是古人却不这样看,因为,好不容易等到一个职位,却不得不因为守孝的事辞职回家,白白浪费三年时光,等守孝回来,又得论资排辈地等着。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战争时期的将帅,不可能说走就走,等你守孝回来,国家都被灭了。因此,聪明的古人又发明了“夺情”的变通做法。所谓夺情,就是说朝廷离不开你,不能放假让你回家守孝,你就一边工作一边守孝好了。
另外一种就是守孝时间不足三年,朝廷有紧急事情把你召回,叫“起复”。
像苏轼兄弟这种情况,还没授官就不得不回家守孝,对于他们仕途发展来说是比较吃亏的,毕竟比同榜们晚了整整三年。
他们此去奔丧,肯定要花不少钱,我便封了两百两银子送他们,就权当凑份子了。然后大家便一起送他们离开京城。
离别总会让人情绪低落,送走苏轼兄弟之后,我打算请章惇、吕惠卿他们去樊楼喝喝小酒,打发一下低落的情绪。
自从认了苏妍卿这个干姐姐后,我就是樊楼vip中的vip了,吃饭、喝酒、住店他们都不收我的钱。
正当我们走到东大街时,一辽人打扮的中年大汉正用鞭子抽打两个宋人小伙,辽人大汉还带着一小队人马。显然,这一波辽人的地位不低。
只见两个宋人小伙趴在地上苦苦求饶,很是可怜和无助。街上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但居然没有人上前劝解!难怪几十年后北宋会被金人一锅端了。
“住手!”我大喝道,上前制止。
那辽人先是被我喝得一愣,随即用很别扭生硬的汉语骂道:“哪来的小杂种,敢管老子的事!”这辽人的汉语倒是说得很不错。
“你这北蛮子,竟敢在我大宋的国都当街行凶,是欺负我大宋没人了吗?”我指着辽人大汉喝道。
章惇等同学也是义愤填膺,跃跃欲试,想上去揍这辽人大汉。
众人被我这话一激,也是群情激奋。其实中国人从来都不是冷漠“看客”,遇到不平之事大家都会义愤填膺,出手相助,只不过常常缺乏肯出头的领头羊。而一旦有这样的领头羊,中国人就会焕发出无比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那大汉正要发作,但见我们这边群情激奋,有些怕了,便开始讲道理,说道:“这两个狗东西,当街踢球,惊了我们的马车,险些酿成大祸。”
我扶起两个小伙,问道:“那人为什么打你们?”
“我们是在街上杂耍卖艺的,球不小心踢到了他们的马脸上,那马受惊,跳了一下。”小伙怯怯地说道。
“就算是他们犯了死罪,也应该由我大宋官府处理,你无权滥用私刑,更何况当街行凶打人。”我冲大汉说道。
“对!凭什么打人……”人群中传来阵阵不满的声讨声。
“是他们有错在先,我就打了,又要怎样?”那大汉蛮横道。
“很简单,道歉,赔钱!”我冷冷地说道。
“道歉!赔钱!赔钱……”众人一起附和道。
“要是我不呢?”那大汉面子上挂不住,和我杠上了。
“那你今天哪儿也去不了!”我横步,挡在路中间,针锋相对道。
气氛都烘托到这份上了,看来这次打架是免不了了!
我盯着大汉拿鞭子的手,以防他一鞭子抽过来。
“啪!”
忽然,只见那大汉杀气腾腾,朝我的脸一鞭子抽过来,我一侧身刚好躲过鞭子,大汉随即一脚把我踢飞。
我心里暗暗道,这大汉身手真是敏捷!
章惇他们见状,怒不可遏,齐齐扑向大汉。
大汉力量大,武功也不俗,竟然三拳两脚就把围上来的众人打到。众人又欲扑上去,只见那队辽人中的其他几个几个大汉也撸起袖子一起冲上来,一场群殴马上就要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