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自强(1 / 2)
第120章 自强
孙少杰的“下文”并不复杂。
前文说过。
自成立之初,供销社就被定义为“农民自我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
而这个定位,从始至终,从来就没有变过。这就是机会!
供销社与城市商业的“感情纠葛”,多是源于大家长的“撮合”,而非自愿。
算是包办婚姻。
至于是家长的自我决策,还是别人的“谗言”,或者影响,这不好说。
强扭的瓜自然不甜。
虽然很有可能解渴,但到底是解了谁的“渴”,这也不好说。
反正大概率不是供销社。
所以,“合”的原因可能会多种多样,但分的原因却只有一个。
那就是供销社的那个定位——农民自我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
当“合”违背了这个宗旨,自然就要分,历史就在这分分合合中前进着。
在这分分合合中,有没有不同力量、利益之间的较力,同样不好说。
章老爷子的愿望。
是实现供销社的独立自主,或者说,要自由恋爱,坚决不要包办婚姻。
若想实现,前提自然是自强。
只有自身强大,才会真正拥有自我选择权,自由之神才会真的降临人间。
宛如润叶之于少安。
之前的“合”,倒究有没有家长对供销社“失望”的原因?大概率是有的。
自已搞不成,那就换别人的办法试试呗。
这是人人都能想得到的常理。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
问题归结起来,那就是——自强。
而自强的办法只有一种。
那就是“找到真正实现那个宗旨的途径”,把供销社办成“真正帮助农民实现自我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
那么,途径是什么呢?
孙少杰恰好知道一点。
华夏的经济格局是城乡二元结构。
不同于地球上的其它地方,华夏的农民独一无二——他们是小有产者。
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拥有土地。
无论是以“集体”形式,还是“家庭”形式,但他们一直有。
全国各地,山里山外。
只要是农民,就有。无论贫富。
没有例外。
而且,他们的土地甚至还可以自动继承。这是城里人更加难以想象的。
最大的变化,也仅仅是随着人口增长,每个人的份额变得少些罢了。
因为村集体总量不变。
人少多分,人少少分,但都有。而且,只要国家在,大约就不会发生变化。
这是基本体制。也是新国家不同于历史上任何朝代的地方。
有这种体制存在。
广大的农村像是一个巨大的海洋。
调节着气候,输送着给养,供养着工业,也供养着城市。
同时,它也消化着“污染”。
无农不稳,一个“稳”字说明一切。
那么,怎么“稳”呢?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经济活动,
搞定了经济,搞活了经济,农民安居乐业,自然就稳了。
所以,才有了供销社。
详细阐明了上述思想后,孙少杰转而开始讲述自己的办法。
“供销社若想自强,有治标与治本两法。治标最简单,应用产业链思维,整合所有决策与行动即可。”
“以产业链逻辑来讲。
农业的核心是种、养殖业。
前端是种子农药化肥饲料,后端是物流超市加工仓库餐饮。
现实情况是,产业链的前端与后端,都掌握在城市手里。
在巧妙的设计下,整个产业链里的利润,只有10%留给了种、养殖环节。
留在了农村。
其它的90%,全部被城市给拿走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
供销社只需重塑农村产业链,就能彻底改变这种局面,从而盘活农业。”
老两位面面相觑,还真是一针见血,办法似乎也可行。
这竟还只是治标?
那么,“治本”应该会是什么?
“但是,供销社若想真正自强,仅靠治标是不够的,需要的,是治本。”
“那么什么是本呢?
农民的基本财产是土地。
其它所有的财产,均派生于土地,也只能派生于土地。
所以,土地是生产资料。
所以,解决农村、农民、农业问题,首要的就是搞好土地生产。
或者说,围绕土地搞好各种生产。
其它如开矿、挖煤、采油……等等。
全是异端。
这就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