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利益的**(2 / 2)
吴节:“臣上的这个厘金制度只是军队在对内作战的时候才临时采用,对外战争却是不用的。比如说九边对北用兵吧,就算设置厘金局,设关卡收钱,也没处收去。北方都是军镇,地方凋敝,商贾不行。骡马又是朝廷专营,总不可能让军队到草原上去设卡吧。他们真有那个本事杀到草原上去,国家也没有边患一说。”
“至于对内,内地有战事,地方早就一片糜烂,别说商税,就算是田赋,只怕也收不上来。厘金只不过是把朝廷损失的部收上来罢了,对国家来说不但没有任何损失,反是一件好事。所以说,厘金制度只不过是专为应付叛乱、民变所设,真到那个时候,国家一团混乱,还怕出现军阀割据吗?再说,一个刚正的君王,自有统御军队的能力,所谓将将之将也。若君王连军中统帅都统御不住,就算没有厘金制度,也会出现军阀。”
吴节最后抛出一个糖衣炮弹:“再说了,真要实行厘金制度,设置厘金局,也不可能让军队自己说了算。他们说收多少就收多少,想怎么用就怎么用,那是不可能的。朝廷必然会派出官员主持,监督税赋用途。等到战争一结束,军队解散或者各归建制,也不可能将没用掉的部私分了事,还得归还国库。就拿胡总督所执掌的南方五省来说,都是膏腴之地,一年下来,收千万两银子也是有可能的。若在调高厘金,两千万两都有可能。前线军费才多少,百万两顶天了。战争一但结束,国库至少增加上千万两入项。”
话还没说完,嘉靖霍然站了起来:“当真!”一张死人脸已经彻底变色了。
上千万两,这可是朝廷三年的收入啊!
当然,这事实际操作起来肯定有许多变数,不过,每年弄三四百两还是有可能的。
怎么不叫人动心?
只一瞬间,嘉靖心中转过无数念头,可所有的念头无一不被白花花的银子的光芒给掩盖了。
穷,实在是太穷了。
嘉靖嘉靖,家家皆净。
嘉靖皇帝又不是聋子瞎子,怎不知道外面是如何议论自己的,又如何不知道自己的家底究竟是怎么回事。
正如吴节刚才所说,厘金制度不过是对内战争时的临时举措。真到内乱之时,国家都不知道变成什么样子了,只要能将乱贼剿灭,也顾不了其他。至于出现军阀,也不是不能控制。明朝对于文武相制,大小相制早就积累起一整套的政治经验,对这一点,嘉靖皇帝还是有信心的。
“禀陛下,这个条陈,臣已经推敲过许久了,已然酝酿成熟。”吴节肯定地点了点头,看到嘉靖神采飞扬的表情,他偷偷地松了一口气,知道这一关自己算是过去了。
或许,这是自己的一个机遇。过去了,就算是在大明朝政坛上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这个厘金制度一出,不管是支持的还是反对的,肯定都不会在少数。
以明朝官员们党同伐异的性子,不管怎么说,吴节肯定会拥有一大批同志。这就是他未来在政坛上立足的根本。
“好好好。”嘉靖皇帝终于露出灿烂的微笑,又一身松弛地坐到蒲团上。并指了指身边:“吴卿且坐,详细将你这事说说。”
“是,陛下。”吴节也学着皇帝样子盘膝坐下,将着个厘金制度从头到尾说将起来。
当然,这个制度吴节完全照搬了曾国藩和李鸿章当年的那一套,数据翔实,有根有据,自然有极强的说服力。
当然,他也不怕说出纰漏。实际上,全然照搬的数据挪到明朝来还算是保守的。
毕竟,清占全世界一半以上的gdp大多来自农税,建立在土豆、红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基础上。至于商业,却还是比不上明朝。
如今的大明朝正处于资本主义的萌芽阶段,整个商业社会都处于蓬勃的上升期。厘金只收商业税,就其数量上,却要比清朝时大上许多。
这一点嘉靖也看出来了,时不时打断吴节的述说,纠正他数据上的错误,微笑道:“吴爱卿为人稳重,不肯将话说满。不过,数字这种东西,还是实说的好,不用刻意压低。”
吴节有些惊讶,他也没想到嘉靖对数字如此敏感。这家伙,很有些后世技术官僚的气质啊!
很快,吴节就和嘉靖一道商议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由浙直总督派出人手设置一个厘金局,不过,朝廷得派出御使监督资金使用情况,必要时候可以行使否决权。
当然,皇帝还特意派出了一个太监,在收取的厘金之中提取一成,充实内虏。
嘉靖皇帝还是不忘从中获取个人好处,否则,一旦战事结束,节余部分充入国库,再想伸手,就有些难了。
"target="_blank">www.ysxiaoshuo"target="_blank">http://www.ysxiaoshuo”>"target="_blank">www.ysxiaosh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