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一十四章:解决之道(1 / 2)
望着殷清风远去的背影,长孙氏也不知自己内心是什么滋味。
虽然殷清风有仙人的指点,毕竟还是一个未经世事的少年。他和二郎谋划削弱诸等世家,固然是为了二郎、为了李唐江山,但其中险恶岂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尽的。
郑氏现在固然衰败,固然看不到崛起的迹象,但,牵一发而动全身。其他世家知道郑氏女遭到形同虐杀的流配,兔死狐悲之下安知会有什么样的举动。
“哎~~~再与二郎好生商议才是。怎么也得好生看护好他...”
殷清风跟在宫女的身后想着自己的心事。
后世人大多听说过“满床笏”和“郑半朝”的荥阳郑氏,也可能知道郑氏在唐朝时的辉煌:六状元、八驸马、九宰相,但很多人不知道这些辉煌是郑氏在唐的中后期创下的。
荥阳郑氏兴于北魏,族中几代子弟出仕高官,其中,郑幼儒娶了高阳王元雍的女儿,让郑氏的声望达到了顶点。
但是,随着元雍死于河阴之变,郑氏受到极大的牵连。
人言: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北周时,郑氏又出了郑孝穆和郑诩嗣父子,但郑氏的辉煌就此告以段落。整个隋朝和唐初时期,荥阳郑氏都躲在祖宅里舔伤口。
直到郑幼儒的五世孙郑曾成长起来,郑氏才开始兴盛起来。六状元、八驸马、九宰相,大多是郑曾的后人。
“但是,郑曾现在还没出生呢!
没出生怕个毛线啊!
再说了,小爷只管出主意,采不采用,采用之后造成什么后果那是李世民的事儿,干嘛要小爷来当背锅侠?”
殷清风心里嘿嘿一乐,心情立马好起来了。
“这就是不入仕的好处,你们爱咋折腾咋折腾,小爷只负责躲在旁边偷乐看热闹~~~”
李世民看起来好像没受到突厥侵边的影响,一见面就乐呵呵的说道:“朱雀大街修得真不错!就算我事先得知了,那天依然有些震撼。怎么样,这个月底前都能铺完吗?”
殷清风随便找了个地方坐下,“熟能生巧,什么事儿有了经验就好办。小侄相信能在预期前完成。”
李世民哈哈大笑,“那好,等全城都铺好之后,咱们一起去逛逛。对了,你那个叫任五的家奴不错,要不,你把他给放良了,我任命他在工部某个官位,如何?”
任五被殷清风使唤得滴溜转。
参与完棉纤维造纸后去主持新村和学堂的建设,忙乎完水泥窑没休息几天就被扔去修路,现在又被派去修建火药工坊。
水泥的应用前景,从听说到亲自体验,李世民全程经历了,估计他现在正盘算着如何扩大水泥的使用范围呢。所以,任五这个熟练工被看重也就不稀奇了。但是,殷清风还真不打算放人。
“其实,任五掌握的那些还真不难,叔叔派人在旁边学习,用不了多久就能上手。水泥还有很多应用技巧他还没掌握,所以,小侄打算再把他留在身边一段时间。”
“哦?你说说看。”
李世民来兴趣了。
“比如,建桥。”
“建桥?”
“对!在河道上架桥。”
殷清风给了一个肯定的回答。
“小侄冒昧问下叔叔,一万人的军队想要渡过大河需要多久?”
李世民放下好奇,认真思索起来,“若事先架好浮桥,半日可过;若没有浮桥,短则两天,多则五天,这要看河水的盈枯。”
殷清风说道:“浮桥要时常修缮,更容易毁于祝融,还不能架设得太宽,但是用水泥建桥就不同。不但不易毁坏、不用修缮,还可想建多宽就建多宽。”
李世民急切的问道:“在大河大江上也可以?”
殷清风点点头,“应该可以。”
“呼~~”
李世民兴奋的说道:“那岂不是天堑变通途了~~~没有大江大河的阻碍,大唐的军队岂不是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殷清风说道:“建城可以派其他人去做,任五还要跟随小侄学习建桥的技术。但是,任五此人不擅言辞,让他为官小侄属实不放心?”
李世民豪气的说道:“由我照看他,他只管做事就事就好了。”
殷清风道:“叔叔领兵多年应该知道,军中将领分为两种,一种是帅才,一种是将才。帅才坐后方指挥,而将才冲锋陷阵。
文官系统也是一样的。
一种文官叫政客型官员,一种叫技术型官员。技术型官员又包括胥吏,负责具体处理政务,政客型官员嘛...更多的是为了巩固和晋升官位。”
李世民直皱眉头。
“技术型官员多数性情耿直,不擅专营,很容易因为得罪政客型官员而遭到排挤和诋毁。
如果任五出仕,定然是不次而擢拔,这一点就招人嫉恨。再有,若他职位低了,会有太多牵绊,若职位高了又难以服众。”
李世民怒了,“他们敢!”
殷清风说道:“不是敢不敢的事儿。官位就那么多,谁都不希望被别人得去。如果得到那个位置的人,是各世家的子弟,谁也不敢言语。但是寒家子或任五这种奴婢出身的,只要他骤升高位,谁都想上去踩一脚的。”
李世民攥了好一会儿拳头,神情又放松了下来。他似笑非笑的说道:“你小子对官吏的任用,是不是有什么好建议。”
殷清风俩手一摊,“现在还没有。不过...对科举有些小谏议。”
李世民眼睛明亮亮的,“你说。”
殷清风说道:“现在各世家子弟自持家世非凡而不屑于参加科举。对他们来说,荫封出仕才能彰显家世。这,就是机会。”
李世民默默地点了下头。
“所以,以后再进行科举考试的时候分三科,一科考明字、明经和什么诗赋、一科考算学和策问、一科考明法。”
李世民张了张嘴,但又没说。
“笔书再好、明经再好、诗赋再好,与治理地方无益。参加这一科考试的,可以分去教书、校书、整理文案;参加算学和策问的可分派到各县出任主官;考明法的,可分去大理寺和刑部等官衙任职。
技术型官员多出自参加算学和策问考试的学子,政客型官员多出自考试明法和明经的学子。
叔叔想得到更多的技术型的官员,就多录用参加算学和策问考试的学子;想得到更多的政客型的官员,就多录用参加明法和明经考试的学子。”
李世民陷入了沉思。
殷清风两辈子也没进过官场,但对古代用官制度还是有了解的。
古代用官制度,首先不分文武。出将入相是仕人最高目标。其次升迁系统混乱。掌治安捕盗的县尉可以当县令、在司法体系里混的,可以混到负责土木工程的将作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