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颜氏书坊(2 / 2)
古人说过:“整天享用精美食物的人,很难有品行端正的。”这是因为他们骄横奢侈,自我满足,而不能克制勉励自己。我见到的王侯外戚,语音多不纯正,这也是由於在内受到低贱的保傅的影响,在外又没有良师益友的帮助的缘故。
享受美食就品行不端了?语音不纯正就是保傅的责任、就是因为没有良师益友?你从南走到北,难道真想不明白口音混杂的根源在哪里?
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可是没统一读音啊汉家四百年也没有人去完成统一读音的工作啊与什么保傅和良师益友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颜氏家训刊行至现代,所以殷清风有机会拜读。他向颜思鲁讨要过来,只是想掩饰他曾读过的事实。
他站起来行礼,“清风何幸,竟然能拜读曾姑翁的遗墨。”
颜之推的夫人是殷开山的亲姑姑,也就是殷清风的太姑奶奶。
颜思鲁道:“先人著书便是要警示、训导后辈。你虽非颜氏族人,但颜殷两族已四世通婚,所以,你也不算外人。”
“外孙回去后一定用心拜读。”
“好、好,”颜思鲁道:“姑翁知道你每有奇论。姑翁期待与你再次交谈时,听听你对这部家训的见解。”
这是要撵人了?
殷清风再次行礼,“如此,外孙就向姑翁和五位舅父告退了。”
颜思鲁持着手杖站起,“姑翁真的老朽了,耐不得久坐喽上次你来想要颜氏参与到你的产业里,你且留下和你舅父们慢慢商议吧,姑翁是奉陪不了了。”
将颜思鲁送去休息后,颜师古说道:“听你勤礼舅父说,清风想要颜氏从事商贾?”
颜师古问的太直接,殷清风竟然有些小尴尬。
“其一:先秦的百家诸子中无人说过重商之风败坏民风。
其二,立国之本,在于赋税。太子有意在几年后减轻农赋而以商税代替之。商贾每多缴纳一文铜钱,则国库充盈一文。
其三:我中国地大物博,南北东西出产不同,若货不能通南北,物不能尽其用,民不能得其利。民无利则不富。民不富则国无税,国无税则兵不强,兵不强则天下危。
所以,世人经商不但不是贱业,而是为国为民之举。”
颜师古愣住了,太子要减轻农赋?
这样关乎国体的事情,他这个掌机密、专典皇帝诏敕的中书舍人竟然一丝风声也没听到,反而是从一个晚辈口中得知的
他虽非户部官员,但也知道国库之八成来自农赋。若减轻农赋减少的部分当然是以商税来补充。
虽然前汉有吕后的金布律、汉武帝的算缗钱,可李唐立国后,商税只有外商税这一种向胡商征税的税种。
至于在江河水流湍急、船路险阻处设埭,用牛或人力助船过埭,借以收税的埭程等这样的税目,仅仅是作为地方加税而存在着,并不为朝堂所认可。
若太子欲向商贾征税不但是几千年来未有之事,而且是从世家大族手中夺利啊现在朝堂中,凡五品四品以上者可是鲜有寒门子的。这商税令一出,弄不好可是要群情鼎沸的啊
若真君臣失和这商税最终也不过一个不了了之的局面吧
咦?不对啊!现今的大唐,谁是最大的商贾?是这小子啊他总不会为了讨好太子,而提出征收商税的吧?
“不知太子的这个商税要怎么征收?”
“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殷清风拽了这句“子曰”,可不是为了显摆,而是婉转的告诉颜师古以及他几个兄弟:你就别问了,一旦瞎传乱传而坏了太子的大事,你的脑袋还要不要了。
颜师古立刻意识到他的话问得唐突,他只好继续刚才的话题,“清风该不会是要颜氏也开一个滋味楼吧?”
嗯,好孩纸,不应该你知道的就别问了。
殷清风道:“开食肆的话,市侩气太浓,不若开一个书坊吧。颜氏家训要刊行天下,总不能求别人去做吧。”
“书坊?”颜师古又愣了。
刻一块雕版,最多刊印十次就需要重新刻板,否则字迹就模糊了。而每雕刻一个刻板,不但用时良久而且费用不菲。就以论语计,最普通的雕版也需三百文,若是雕工精湛一些,四百文也是有的。
再说了,雕版印刷在前朝时刚刚兴起,全天下一共才有多少雕刻工匠?他是把全天下的工匠都收罗在手,还是为此而专门培养了一些雕工?
而且,开一个书坊,先不说能得多少利,就算有一千个雕版工匠,一年下来才能印出多少卷?五万卷还是六万卷?
一卷一百文的利,五万卷也不过五千贯。五千贯对颜氏来说的确不少,但殷清风这样的豪富会在意吗?他会为了五千贯而反复的登门劝说?
“清风,你该不会是为了这个书房,雇佣了三千或五千个雕版工匠吧?”
殷清风就知道他会有这样的疑问,“印书的事情由甥男派人去做,售书的事情就拜托舅父了。至于会有多少本嘛,一个书坊少不得要准备三五万本的。
甥男要印的就像论语那样,是用线绳装订的而不再是卷轴了。”
“线绳装订的的确比书卷阅读起来更方便,但一个书坊就三五万本?你想舅父开几个书坊啊?”
颜师古更吃不准了。
殷清风道:“越多越好。甥男的作坊,每年能刊印两三百万本吧。”
“嘶”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