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6章 大宋的钢铁产业(1 / 2)
魏尚、郑渠二人在牢中双双畏罪自尽,让杨逸大觉无趣,下令籍没两家之后,便将案件移交淮南西路提刑司审理;
此事肯定会在朝堂上引起很大的震动,但杨逸有理有据,并掌握了魏尚和郑渠二人大量不法证据,不管朝堂百官如何看待此事,杨逸也不会有太大的麻烦。
此事完全是一个意外,他出京本来是打算低调做人,只看不做,发现什么问题便上报朝廷,由朝廷来处理的。但魏风向他动刀,这等于是触动了他的逆鳞,才会行此雷霆一击。
雷厉风行地处理完此事后,杨逸在亳州不再逗留,突然折道向东,直奔徐州而去。
杨逸前往徐州,主要是为了巡察这里的冶炼业。
大宋的冶炼业空前发达,朝廷对金银铜铁铅等矿冶一直非常重视,从杨逸手上掌握这的些数据就可见一斑:
宋初,全国共有矿冶二百零一处。
英宗时增加到二百七十一处。
仁宗皇祐时,朝廷每年得金一万五千零九十五两,银二十一万九千八百二十九两。
铸钱用的铜,由官府严格控制。仁宗皇祐时,年收五百一十万零八百三十四斤。
英宗时,增至六百九十七万零八百三十四斤。
神宗时,更增加到一千四百六十万五千九百六十九斤。
铜钱需要铅、锡混合铸造。仁宗皇祐时,铅年产九万八千一百五十一斤,锡三十三万零六百九十五斤。
英宗时。铅增为二百零九万八千一百五十一斤,锡增产一百余万斤。
神宗时。铅更增加到九百一十九万七千三百三十五斤,锡两百三十二万一千八百九十八斤。
而作为重中之重的治铁业。更是不在话下,全国铁矿冶有上百处,仁宗皇祐年间,全国每年得铁七千一百二十四万一千斤。到英宗时,又增加一百余万斤。
而徐州的利国监是目前大宋最大的冶铁监,共设三十六冶、矿工已超过万人。
紧随其后的是兖州莱芜监、安徽繁昌监。
当然,这些排名只是暂时的,辽东收复后,朝廷在辽东又开设了数个大型冶铁监;
其中辽阳府一带原本就是辽国最大的镔铁冶炼基地。大宋接手之后,更是将冶炼规模扩大了几倍,同是将先进的冶炼技术传了过去,不出两年,各大冶铁监的产量排名必定会重新洗牌。
要想让工业革命提前到来,钢铁产业之重要不言而喻,利国监作为目前大宋最大的治铁监,杨逸不可能不认真查看一番。
他突然出现在利国监,可把监正汪其吓了一大跳。匆匆忙忙迎出来,长身而拜道:“杨太傅远道而来,下官有失远迎,还望杨太傅恕罪。”
杨逸打量了他一眼。汪其温文尔雅,衣衫整洁,看上去不象是管冶铁的。倒象是国子监教授,杨逸对他的第一印象不免打了个折扣。
“汪监正不必客气。本官代天巡狩,盐铁关系国家命脉。本官自然要来查看一番,你只管带本官进去走走看看即可,接风宴之类的一概可免。”
“是是是,杨太傅请随下官来。”
杨逸随汪其进入冶炼区,远远就瞧见一座座巨大的冶铁炉,炉体呈圆形,伫立在河边,河上流水欢腾,带动着水车不停转动,水车再将动力带给炉口的大鼓风机,鼓风机将风力不断地送入炉口内,炉子的烟囱有滚滚的黑烟冒出,直上云霄。
汪其不停地给杨逸介绍道:“杨太傅,我利国监如今年产钢铁八百多万斤,用石炭冶炼出来的钢铁质量上乘,主要提供给军器监用于制作兵器,所制刀剑犀利异常”
杨逸只是听,也不问,到了一座高炉边,见一个老匠人正在指挥工人往高炉内添加什么东西,杨逸立即说道:“汪监正,时辰不早,本官肚子有些饿了,这样吧,也不用准备什么宴席,你去准备几个小菜给本官填填肚子就行了,让这位老匠人陪本官四处走走即可。”
汪其明白,准备膳食是假,杨逸不过是要支开他,他也没说什么,一揖之后,将那老匠人招过来,吩咐他带杨逸巡视之后,自己便退下了。
那位老匠人诚惶诚恐的要跪下行礼,杨逸含笑扶住他道:“老人家不必客气,不知道老人家怎么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