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章、选题(2 / 2)
李满堂顿时恍然大悟,原来他们在质疑这个问题。
新闻作品不是写小说,记者的采访过程是不会呈现出来的。
以他们的能力和境界自然理解不了。
“我,我那天骑的是自行车……”李满堂解释说。
两个质疑的男子相视一笑。
“我就说嘛……”
其他人也纷纷笑一笑。
郝延有些不自在。
李满堂接着说:“我要是骑自行车追得话,肯定追不上。而且黑灯瞎火太危险。我当时就仔细打量了一下周边。田地附近只有两条大道,一条通往村子里。一条去往城里。所以……”
“所以你就直接到路边等着是吧?”冯主任两眼炯炯有神。
“是啊,我就在有点颠簸的路口等着。因为农用车上拉着西红柿,到了颠簸路段,司机肯定得减慢速度。等他过来时,我就骑车追上去,就这样子抓住车子的后挡板,一直跟着它……”
说着说着,李满堂戏精上身了,一边说一边比划。
另外两个女孩儿都听得眼睛湿润了,小声嘟哝:“好辛苦啊。”
五个男记者中,两个年轻的也直点头,并投来钦佩的目光。
“有勇有谋啊!”冯主任竖起大拇指。
“未来可期!你会成为一名最出色的记者的。”
郝延脸上露出得意的神色。
“不过,我采访的过程都是郝老师提前设计好的。”
李满堂不忘把功劳推给郝延。
“她给我具体分析了采访的过程,给我制定了采访计划。当然,跟车这段是我擅自主张,因为我暂时没想出其它办法。”
郝延也连忙说:“是啊,要是知道这么危险,我真不会同意他这么做。毕竟安全第一。”
“对,”冯主任点头。
“但不管怎么样,咱们小李同学智勇双全。年龄不大,考虑问题很周到啊。咱们老同志应该向他学习。”
大家忍不住一起鼓掌。
“现在,来报一下你们的选题吧。”
大家纷纷开始报自己的新闻选题。
听他们说了一会儿,李满堂才大概分清他们的岗位。
除郝延外,其他五男两女,有一男一女是编辑。
其他五个都是记者。
唯独郝延是采编合一。
一个年轻的男记者先说了自己的选题。
李满堂一听就来了精神了。
原来,他说的是房地产。
房子!房子!
这可是李满堂这一世的小目标。
“我想做一个房价是涨还是降的新闻,估计读者会感兴趣。”
冯主任皱着眉头听了会儿。
“可你想怎么做呢?”
“采访一下相关专家,让他们分析一下。”
冯主任摇摇头:“先放放吧,最好找个由头。没有由头泛泛地分析,那不成广厦周刊的文章了吗?不算新闻。”
又一个女记者说:“前天读者反应东市口医院收红包的事儿,我想再跟踪一下。”
“好!这事儿抓紧时间。”
其他几人也陆续提了自己的选题。
最后轮到郝延了。
她一本正经地打开大记事本,一字一板地介绍。
“嗯,我想做一个号贩子的深度新闻……”
“什么号?”
“就是医院的专家号。咱首都医疗资源丰富,全国各地都来看病。专家号也洛阳纸贵。我听说光是一个号码都能卖200块钱。”
“是啊,是啊,”其他几人也连连点头,小声议论几句。
冯主任点点头:“这个题材相当好,有深度有广度有力度。不过,不太好采访啊,费时费力,也有一定危险性。”
“我自己肯定不行。”
郝延说着,看一看李满堂。
李满堂也搞不懂什么是“号贩子”,只是心里清楚他得挺郝延。
便连忙表态:“对,对,只要郝老师订出方向,我一定能采访到东西。”
“好!”冯主任挺高兴,“既然你们都有信心,那就抓紧去干吧。需要什么尽管言语。”
“好的。”郝延点头。
“不过,这个题材的难度比西红柿那个要大的多,你们恐怕得用一个星期来完成采访。”
郝延说:“是啊,我们会尽量采访的扎实一些,反正这个是深度新闻,不需要时效性。”
散会的时候,郝延还留在办公室里,李满堂先到郝延的隔断里坐着等她一会儿。
刚坐下,有人就在他肩头拍了一把。
李满堂认出是王军。
就是昨天吃自助餐李满堂顶替的那个人。
刚才他也报了个科技方面的选题,李满堂都没听懂。
李满堂有些不好意思:“昨天本来该你去,我占了你的位置。”
“唉,客气什么,我昨天有事去不了,就让你去了。”
“谢谢你啊,昨天那个……”
李满堂还想说昨天赚了300块钱,要不咱俩对半儿分吧。
可一想钱都花了,还怎么分啊。
就把下半截咽回去了。
两人又寒暄一会儿,王军拍拍李满堂的肩膀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
“你太老实了……”
然后转身走了。
啥意思嘛?
这斯文人说话咋阴阳怪气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