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白狼山水间(十一)(1 / 2)
契丹人选择攻击的时机非常合适,直接打了李诚中一个措手不及。刚进白狼山的那两天,李诚中还是比较警惕的,他特意在山口设置了岗哨,时刻关注着契丹人的举动。但因为契丹人一直没有任何举动,他便显得有些松懈,再加上这几日确实要操心的事情太多,因此对于军寨防御设施的完善,并没有投入太多的精力。
在等待冯道带回来是走是留的确切消息的这几日,他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考察白狼山地形地势,以及和这些入山的难民百姓之间的沟通和安抚之上,有了空闲的时间,他还用来思考如何训练这些士兵……
现在的白狼山军寨防御设施简陋到了极点,可以用近乎没有来形容。除了卡在两道山壁间的石墙之外,只剩两边小山顶上的几间石屋。石墙很窄,上面是站不了人的,沿军寨内侧的石墙墙壁上有一些残留的石孔,那是用来搭建栈道的,按照这些石孔的分布来看,当年的石墙内侧应该构筑有可以站人的一条木制栈道和几处箭塔高台,方便军士依靠石墙守卫。可是当年的木制栈道和箭塔高台早已经烟消云散,唯一还剩的只有几块腐朽的木板堆积在墙根角落里。换句话说,这道石墙现在也只是石墙了,而且还是一道高仅丈余的石墙,同时在石墙的东侧还敞开着一道接近两丈宽的豁口,这是原来的军寨寨门所在之处。在这一点上,与李诚中奉命驻守榆关之时何其相似!
早知今日,他就应该把全副身心投入到整修关墙和防御设施上,哪怕早动手一点,也好过现在啊!这个时候的李诚中,懊恼的简直想要去死。
唯一占有优势的地方就是军寨两边山壁上的几间石屋。相比起榆关关城一侧的要塞来说,这些石屋更利于防守。这几间石屋所处之地比榆关要塞还要高许多,李诚中当时找了几个弓手做过测试,若是由下方往山壁顶上的石屋处射箭,所发的箭矢绵软无力,几乎没有任何杀伤效果,反之,若是由上而下发箭攻击,则完全没有影响。因为这里相比榆关而言地形要更加狭窄,所以两边山壁顶上的弓手反而能够更加精确的射中目标。这也是整个军寨防御中唯一的亮点。
“来了多少人?”李诚中强忍着内心中的一丝小小慌乱,故作镇定的问王大郎,为了增强这种镇定的效果,他甚至刻意放慢了语速。听到消息的姜苗、张兴重和周砍刀等主要军官和几个伙长都已经围了过来,将是军之胆,这个浅显的道理李诚中还是深刻明了的,若是他表现出一丝一毫的慌乱情绪,必将极大的影响整支队伍的士气。
王大郎舔了舔有些干燥的嘴唇,涩然道:“来了很多,恐怕不下千人……”
“进山了吗?走到哪儿了?”李诚中追问。
王大郎摇了摇头:“还没有,在山口那里停下来了,上次来的那个契丹大胡子和小崽子都在……我不敢耽搁就赶紧回来了……留了两个弟兄在山口处,若是有进一步的情况,他们会赶回来禀报的。”
这个时候,所有伙长以上的军官都围到了李诚中的身边,很多机灵点的士兵都握紧了刀枪,从四面八方看向这里。许多百姓见状也隐约感到了不对,虽然不敢靠过来,却都默默注视着这个拥挤在一处的小圈子。整个军寨内忽然间鸦雀无声,气氛显得格外紧张。
怎么办?望着那些等待自己命令的弟兄,看着那些注视着自己的士兵和百姓,一双双眼神汇集过来,有期盼、有兴奋,更多的则是紧张、焦灼和茫然,李诚中第一天真正当家作主就感受到了山一般的压力,这种压力沉甸甸的,压得他几乎快要窒息了。
依寨死守么?看着那简陋到了极点的石墙,李诚中心里哇凉哇凉。依照王大郎所说,契丹人来了不下千人,自己手上刀枪齐整的士兵则只有二百七十多个,真正可以上阵的估计不到二百人。就算加上逃难百姓中的青壮,也不到五百人,更何况那些人会不会在作战中给战事添乱,更属于说不好的事情。
带着百姓战略“转进”么?通过在白狼山中不停的大范围扯动,让契丹人在运动中露出破绽,然后找到弱点予以分割消灭?这一穿越前伟大领袖提出来的光辉战术思想在第一时刻就出现在李诚中的脑海里。
李诚中记得当年在部队服役的时候,指导员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辅导课上对当年那支红军在一至四次反围剿战役中之所以取得辉煌胜利的原因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总结,要想贯彻这一先进的战术理念,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即一块具有战略纵深的根据地、一支具有坚定意志且能跑善战的队伍、一份敢于打破家底那些坛坛罐罐的决心。
李诚中拿眼前现有的条件进行了对比,对比之后沮丧的发现,自己竟然哪一条都不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