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有人至远方来(1 / 2)
在如今齐国管辖下,每年的冬天越来越好熬了,老百姓们家中都有了余粮,有了暖和的衣裳,便也不在害怕这冬天。
有了足够的粮食和保暖的衣服,一些村镇里就有了生气,大冬天的串门的,唠嗑的,聚在一起娱乐的也就多了。
这是挨着边境的一座小镇,以前的冬天,小镇里的人大多是躲在家里的,一是冷,没有暖和的衣裳,二是饿,家中余粮不多,只能躺家里少运动,少吃饭。
三嘛,就是那些镇守边关的军士老爷们,时不时跑来要点东西,日子是越过越难过,不给的,轻一点只是被那些群臭丘八狠狠的骂,说劳资为你们镇守边关,那你们一点东西怎么了?等等的话语,还有更难听的。
重一点的便是被破门而进,家中有女眷者抢去,第二天便衣冠不整像失了魂一样回来,如此行径虽是官兵却与贼寇无异了。
这种腌臜事情,屡见不鲜,当时赵国边境的那些镇子上的人大多是便过的这样的日子,百姓们深受其害,却不敢讨要公道,也没法讨要公道,所以当初的叛军中,其实大部分都是这些人为主力,所以在战场上遇到那些赵国的官兵,那些人都是冲在最前面的,都是死战。
所以赵国的边境这点事情,原以为是小事,却是最终害的国破人亡的最大隐患。
所以齐国对此,被称为文仲的那位白衣国师为了此事,与齐皇曾经商讨良久,最终在军队中安插了一位文官,官衔五品,职位虽然不高,但是权力是相当大的,便是专门监督军队祸害百姓之事。
此番举动,大得人心,好在大部分兵卒原先都是在这样环境里受不了了才反抗了,对此这番举动也大力赞成,于是这一国策便很好的实施下去了。
那些渐渐过上了好日子的老百姓们,天天烧香拜佛,为齐国祈福,为天下祈福。
国民一心,不过如此!
………
北方边境,一白发苍苍的老人,身穿蓑衣,头戴斗笠,从风雪里而来,他一个人,表明是原赵国人士,家在京城,被登记在案后放行入境。
老人已经很老了,他白发苍苍,面如枯槁,背已经渐渐弯曲,在外乡得知赵国破灭消息的他,马不停蹄的赶回来,过了境,走进小镇里,老人看见了祥和,看见了满足,看见了。在雪地里嬉闹玩耍的孩子们,他那双浑浊的眼睛里有了一丝光亮。
走进村子,老人身无一物,被人发现时,他已经浑身是雪,站在大雪里极为可怜,几位镇上出了名的泼辣妇人见着,一合计,便将老人请回家中安置。
没有原由,谁不是从这苦哈哈的日子里过来的。
于是老人便在一家妇人中住下,这家妇人一家三口,有个年幼的孩子,丈夫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倒也是没说什么。
于是老人便在小镇上待了七天,这七天老人不怎么说话,只是再看,看这座镇子,看这里的人。
老人平常吃的不多,也沉默寡言,妇人只当老人有点怪脾气,也没有说什么,只是奇怪的是每天看到老人早早出去,很晚才回来,只是妇人见老人不怎么说话也没怎么问。
日子一天天过去,老人在妇人家住的第七天,有一队骑兵来到了村子,骑兵带头的那位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本是将种世家,被家中有着无上功勋的父辈丢到边境来磨资历的,齐国男儿尚武,以入军为荣,所以大部分世家子弟在年长时会被丢到各地磨练熬资历。
年轻人有一股从军营里带出来的痞气,只是进了镇上有所收敛,年轻人骑马一路行过,一行二十来号人骑着马,但也没有快马疾行,只骑马慢行,军中有规矩,凡是战马进城入镇,皆不可快马疾行,惊扰百姓,违令者酌情而定,轻者挨上几军棍,重者剥去甲胄,永不再用,有故意伤人者,斩!
如此铁令之下,军中无人敢犯。
这二十来骑行过小镇时,尽然没有一个百姓忧心忡忡,有的甚至还和其中面熟的打招呼,问询军爷入镇需要采购些什么。
战马上的官兵也随和,与其笑答几句。
很快战马停在了那家妇人房前,领头那位年轻人坐在马上身子前倾望向屋内。
只见屋内妇人有些惊慌失措,在无往日邻里之间的泼辣,反观那憨货的汉子第一时间便站出来上前问询
“不知诸位官爷来小宅有何事指教,还望下马进屋,免得邻里看了说闲话,害我婆娘出了门受了那闲言碎语的瞎气。”
领头年轻人恍然的点点头,翻身下马,屋外二十来骑也纷纷下马。
领头的年轻人笑嘻嘻的说着:
“对对对,忘了镇上那些妇女说起闲话来可比得上敌方探子手上的刀…无妨无妨,与你们无关,无需紧张。”
说着年轻人望向屋内坐着发呆的老人:
“晚辈见过尤宗师!”
老人听着此话,缓缓转过头来,眼神中再无呆滞,反而神采奕奕,目如鹰隼,老人用那沙哑的声音缓缓开口:
“你怎么知道我的?”
年轻人并无任何情绪波动,还是那一副笑嘻嘻的样子,他嬉笑的望着老人
“国师早通知过各境内,所有入境之人都要汇报进京都,您刚刚入境就有飞鹰入京,您的画像就在国师桌子上了,很快我们就收到国师的传信,国师确认过了,您就是原赵国国师,一指仙宗的开宗祖师,江湖中被誉为一代宗师的尤云松,尤老前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