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自创刀法(2 / 2)
看着宁兴平略有些失望的神情,柳博云笑道:“刀意不错,只是招式略显粗浅,还需要细细打磨。既然此招讲究如风般多变,那你的招式变化还是太少,你且再看此招。”
说罢柳博云木刀一挥,同样是宁兴平方才的那招,但在柳博云的手中却是大不一样。而被刀光笼罩的宁兴平感受更为明显。在柳博云的木刀下,原本的数十刀变得各不相同,原来迅疾的,多添了锋锐之意,原来徐缓的,增加了震颤之感。原来后发先至的,在突变之时快若闪电,原来稳稳前行的,却带动了更多的天地元力,形成巨锤一般的沉重轰击。
一刀尽去,每一下都轻轻斩在宁兴平全身上下各处,而那些力道也各不相同,有重若千钧的,有震动内腑的,有锋锐无比的,还有纯粹的斩击之力的。数十刀落在宁兴平身上,却是带给了他数十种不同的感受。
柳博云将刀收住,转身离去,只留下宁兴平一人呆立当场。
过了许久,宁兴平才回过神来,同样的一招,在柳博云的手中与自己是完全不同,感受着全身上下不同的刺痛感,让他对这一式有了更新领悟。修行到柳博云这般层次,无论是对于天地元气的掌控,还是对于万物运行的理解,都远不是宁兴平所能相比。在刀之一道上,柳博云可以说已经走到了极致,宁兴平的这一式刀招以他老辣的眼光轻易便看出了其中的缺陷,并且一一指正。而且他清楚地感受宁兴平的刀意之中蕴含着混沌元气化为天地万物的道之痕迹,可谓潜力无穷。而此时的宁兴平,缺乏的只是对天道运行的理解,假以时日,必定还会有后续的招式层出不穷。
宁兴平思索良久之后,回到柳博云身边,又细细请教一番。这二人一个对刀招倾囊相授,讲解起来深入浅出,一个对前辈所授兼收并蓄,理解起来一点即明。不知不觉二人便谈至入夜,宁兴平方才意犹未尽地前去歇息。
自此日之后,宁兴平每日苦练那一招,因其刀招如风,故将这一式命名为“风行草偃”,借用上古名句“风行草偃;从化无违。”之意,表明此刀招一出,对手便如疾风过草,无不倒伏。
这一式刀法在宁兴平的苦修之下日渐纯熟,又因其最初修行刀法便是柳博云的水龙诀,对水系刀法也颇有造诣,在一番试验后,又创出了刀法的第二式——水无常形,取自上古兵书中所书“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说的便是这一式刀法讲究一个因势利行,并无固定之套路,如同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因地而制流。
柳博云在看了这式刀法后也不由点头赞叹,他所修功法刀诀都是水系,若论对水之一道研究之深,天下间能与其相提并论的人是屈指可数。
他在指点刀法之时对宁兴平道:“上古圣贤有云: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美恶、贤不官、愚俊之所生也。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故曰:水,具材也。何以知其然也?曰:夫水淖弱以清,而好洒人之恶,仁也;视之黑而白,精也;量之不可使概,至满而止,正也;唯无不流,至平而止,义也;人皆赴高,己独赴下,卑也。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而水以为都居。”
“这段话说得便是水之道,水乃天下万物之本,亦是天下间最为复杂之物。行于天,则化为云雨;行于地,则化为江河;行于身,则化为血脉。万事万物之中,无不包含水的影子,因此若想参悟水之一道,须得知其特性,学其品质。水至柔,无形无状,亦可化为万形万状;水至刚,无物可挡,便是坚如磐石,亦可水滴石穿,便是巍峨高山,大水一至,也将轰然崩塌。”
“你这一式刀法,变化多端,避实击虚,已是极佳,但仍未达水之真意。刚易折,柔易泄,何时你能将这式刀法练至刚柔并济,方算大成。”
柳博云又将这招演练了数次,点出其中不足之处,并一一修正,方才让宁兴平独自练习。又再三告诫他,自创刀法,不可急于求成,只有自身积累足够,则刀法自成。
他连创两式刀法,风之一式乃是顿悟,水之一式乃是积累。两式刀法,实则已经将他数年修刀的感悟尽数凝练,若要强行再续,无异于狗尾续貂,难堪大用。接下来只需勤加修炼,将两式刀法练得精熟,再逢机缘,自有妙招。
宁兴平原本对自己能够创造出两式让柳博云都赞叹的刀法而沾沾自喜,但这一番话犹如醍醐灌顶,让他明白一切都是机缘巧合,他唯一需要做的便是努力修炼,再次创造机缘,而非固执地继续自创新的刀招。
自此之后,宁兴平便每日专心修炼混沌元气,演练刀法,闲暇时便与林子孝等人相互切磋,日子便这样一天天的过去。
这一日,宁兴平正在打坐,羽墨带来了一条喜讯——林子寿大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