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养夫十四(1 / 1)
霞浦县,福建省宁德市辖县,建城17余年,是闽东最古老的县份,闽东文化中心。
位居台湾海峡西北岸,地处福建省东北部,陆地面积1489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95926平方公里。是中国东南沿海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港口城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的沿海经济开放县,是福建最早开放的对台贸易口岸,是“中国海带之乡”、“中国紫菜之乡”,素有“闽浙要冲”、“鱼米之乡”、“海滨邹鲁”的美誊。
霞浦是闽东最古老的县份。早在3多年前,黄瓜山一带就有先民居住。晋太康三年(282建温麻县,隋开皇九年(589撤并于原丰县。唐武德六年(623复县,改名长溪,不久迁治连江,改称连江县。长安二年(72,与连江分治,复置长溪县。唐开成年间分设感德场(后升为宁德县,宋淳祐五年(1245分置福安县。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升为福宁州,明洪武二年(1369降为福宁县,成化九年(1473复为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升为福宁府,以原福宁州地置霞浦附郭县。乾隆四年(1739,分置福鼎县。至清末,素为闽东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民国2年(1913废府留县,民国24年,以第四区分设柘洋特种区(后改为柘荣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霞浦县建制不变,今隶属宁德市。
据《霞浦县志》,“清置霞浦县,县境西南有霞浦江,东流入海。又有霞浦山,海中有青、黑、元、黄四屿,日出照映,江水如霞彩,这是山以江名,县以江名。”
晋太康三年(282年,划侯官县东北部置温麻县,隶属晋安郡。隋开皇九年(589年,温麻县并入原丰县(后称闽县。
唐武德六年(623年,以原温麻县地改置长溪县(一说复置温麻县,详见《附录·唐温麻县建置考略》,隶属泉州(今福州,下同。同年,长溪县移治连江,改称连江县。武周长安二年(72年,与连江县以白鹤岭为界,复置长溪县,仍属泉州。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长溪县升为福宁州,辖福安、宁德县,隶属福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福宁州,以州本部境域置福宁县,属福州府。成化九年(1473年,福宁县复为福宁州,直属福建布政使司。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福宁州升为福宁府,同时置霞浦县为附郭县,霞浦县属福宁府。
民国2年(1913年,废福宁府,霞浦县属福建省东路道(翌年改称闽海道。民国14年,废除道制,霞浦县直属省辖。民国22年11月至次年1月,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福建划分4省、2特别市,霞浦县属闽海省。民国23年7月,全省设1个行政督察区,民国24年1月,改为7个行政督察区,霞浦县先后属第二、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32年9月,增设第八行政督察区(专署驻福安,霞浦县属之。民国36年4月,第八行政督察区改称第一行政督察区,霞浦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直至霞浦解放前夕。
民国23年4~12月,在中共闽东特委和闽东苏维埃政府领导下,在霞浦、福安、福鼎等县的边界地区,先后建立福霞、霞鼎、安福、霞鼎泰4个县苏维埃政府及其所属苏区,实行红色割据。
1949年1月,全省设立8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简称专区,霞浦县属第三专区(专署驻福安。195年3月,第三专区改称福安专区,霞浦县属之。197年7月起,福安专区专员公署移驻宁德,改称宁德地区,到199年底,霞浦县属宁德地区。21世纪,属宁德市。
位于中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北连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东与台湾岛隔海相望,是连接沿海两大经济发达地区的必经之地。福宁高速公路和温福铁路横贯全境,军用机场投入使用、民用机场即将动工建设,三沙港并入宁德港扩大开放,距离温州、福州的陆路交通里程均为16公里,凸现闽东北“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的雏形。
霞浦县年平均气温16c—19c,春多雨水,夏多台风,冬暖夏凉,霜雪少见。受海洋气候影响,季风特点明显。灾害性天气以台风、暴雨为主,有影响的台风年平均出现3次。
三沙港距台湾基隆港仅126海里,西洋岛离台湾西引岛仅1海里,两岸语言相通、习俗相近、感情相融,渔民长期同海区作业,人员、货物来往十分频繁。1979年,省政府在三沙镇设立全省首个台胞接待站,率先开展对台小额贸易和渔工劳务输出业务;24年,三沙口岸被省政府确定为福建省六个台货海上快运试点口岸之一;25年,三沙口岸又被省政府确定为台轮停泊、维修点;26年,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批准在三沙镇建设“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
霞浦地处中国海岸中部、福州与温州中点,上海经济区与珠江经济区之间,与台湾一水之隔,素有“闽浙要冲”之称。霞浦的三沙港距台湾的基隆港126港里,渔船朝发夕至,而且三沙与台湾语言相通,习俗相近、同海区作业、交往频繁。三沙是福建省对台经贸四个重点区域之一,是闽东唯一的台轮停靠、台胞签证和外贸运输装卸口岸,三资企业产品可直接在三沙进出口。三沙镇还被列为全国57个综合改革试点镇之一。霞浦全县14个乡镇有1个靠海,海洋优势尤为突出,境内海岸线长44公里,占全省八分之一,浅海滩涂面积14万亩,港湾众多,岛屿星罗棋布,有大小岛屿196个,港口138个。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呈三级阶梯状下降,西北峰峦耸峙,最高峰“目海尖”海拔11924米;中部丘陵连绵,低山、平原、盆谷交错;东南港湾众多,主要有“两洋三湾四港”(东吾洋、官井洋,三沙湾、福宁湾、牙城湾,三沙港、东冲港、吕峡港、盐田港。海岸线长度48公里,浅海滩涂面积14万亩,大小岛屿196个,均居福建省各沿海县(市的首位。特别是:拥有溪南、三沙、北壁等宝贵的天然深水岸线和充裕的土地后备资源,蕴藏着发展石化加工、船舶修造、能源生产等重化产业的战略优势。
霞浦三沙镇地处福建东北沿海突出部,三面环山,一面襟海,陆地面积636平方公里,总人口45人。主要居民点沿海岸线分布,依次有一澳、二澳、三澳、四澳、五澳和东澳、西澳等,民房多数依山而建,是个风光旖旎的滨海小镇。
闽南人是这里最早的开发者之一,大多数三沙人都是三四百年前从闽南迁移过来的,他们的先辈讨海来到三沙后,就像“海加定”(红树林在这里落地生根,他们的“祖”都是“闽南祖”。最早移居三沙的闽南人是漳浦渔民,大概在清朝康熙年间来到三沙。他们发现三沙港渔业资源丰富,盛产大黄花、小黄花、带鱼、目鱼等近海经济鱼类,便经常驾船到此捕鱼、避风;他们看不到什么人烟,就在岸上搭简陋的木房作为落脚点,住的时间一次比一次长,慢慢就习惯了,成了“常住人口”,随后就有闽南沿海各地的渔民陆续在三沙定居下来。
虽说三沙人说的是地道的闽南话,但在数百年的移民过程中,汇聚了惠安、晋江、安溪、漳浦、龙海等地的渔民,这些地方的闽南话本身就存在着不同的腔调,各地闽南腔在三沙几经磨合,形成了自己的一种腔调。
而众多的风俗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对渔船的“敬重”了,因为那是渔民最重要的生产工具。渔船年前回港后都要披红挂彩。除“令旗”外,渔船的每个重要部位都要装饰。船头贴“福”、船眼贴“龙目光彩”、主桅贴“送风得利”、船尾贴“海不扬波”、舵贴“万军主帅”等,水仙门(船舷两侧供货物进出的门要插上系着红线的树枝驱邪。渔船有了现代装备,但源于木帆船的风俗还是继承下来了。
同闽南沿海的民众一样,三沙渔民最敬仰的“神”也是海上女神妈祖。林瑞枝说:“闽南话有句俗语叫‘走船跑马三分命’,从前的渔船小,抗风浪能力差,‘天气预报’只能靠经验,但毕竟有局限性,他们把更大的希望寄托在妈祖的庇护。”据林瑞枝介绍,三沙民间除了供奉妈祖的天后宫外,还有关帝庙、九使宫(供奉广利王等。
元宵、清明、端午、冬至等重大民俗节日,三沙人的过法和闽南如出一辙。农历七月廿九,三沙人要过“普渡”,这也是典型的闽南风俗,整个霞浦县除了三沙外,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地方了。至于结婚时新郎和新娘要过风炉、米筛,小孩满月要送红色“剃头蛋”等习俗,三沙同样是闽南的翻版。